自從玩攝影之後,對於照片景深外的散景特別的注意,
即便是看電影時,也不自覺得把注意力放在散景上。
電影拍攝時,為了讓寬螢幕比例16:9能壓縮到3:2的35mm上,會使用anamorphic鏡頭,
之後再透過投影機或者是數位的方式還原成16:9的比例,
所以幾乎所有的影片看到的散景都是垂直立著的橢圓
例: http://imgur.com/JzscYpZ
但很奇怪的是,J. J. Abrams的電影,像是星際爭霸戰、星際大戰:原力覺醒
例: https://youtu.be/ALHiJaSPrns
散景不但是水平方向的橢圓、而且連眩光都是水平的走向,
如果搜尋關鍵字(如JJ Abrams Lense Flare)幾乎都是揶揄JJ Abrams的文章或是影片,
並沒有解說這個現象。
到底這樣的光學效果是如何辦到的呢?
編輯:感謝網友kaiyusnow的授權,我在底下分享他電影板的文章
作者kaiyusnow (Kaiyu)
看板movie
標題[討論] 簡談變形鏡頭 - 冷知識
時間Wed Jan 6 20:51:09 2016
上回在談寬銀幕的時候,我們提過變形鏡頭 (Anamorphic lens)
今天就讓我們談談什麼是變形鏡頭,以及它有什麼作用吧!
變形鏡頭最初是為了能讓正常比例的底片拍攝寬銀幕比例而設計的。
但隨著時間的演變,電影攝影已經逐漸習慣變形鏡頭帶來的獨特風格,
成為新的一種美學。
在拍攝影片時我們會使用兩種類型的鏡頭:正常鏡頭 (Spherical lens),或變形鏡頭。
正常鏡頭會把影像直接投映在感光元件上;
而變形鏡頭會把影像的長邊壓縮(通常是縮小一半),成為一個變形的影像。
下圖是變形鏡頭壓縮及重新延展後的影像
http://goo.gl/pg88fB
在放映的時候,放映機也需要變形鏡頭把變形的影像再放回正常的比例。
又因為大多數的放映機都配置了變形鏡頭,正常規格的負片反而要轉換變形之後
才能正常投影。
變形鏡頭最初是設計用來盡量利用 35mm 底片的所有區域,不然最早期的寬銀幕
是會把上下遮掉,喪失了部份的空間。變形鏡頭除了可以多使用到垂直的解析度之外,
也減少了雜訊顆粒的大小。例如用正常鏡頭在 35mm 底片上拍攝 2.40:1 的影像時,
只會使用到 50% 的底片,但使用變形鏡頭後, 100% 的底片區域就都能使用到。
而在數位攝影上,在使用變形鏡頭通常有著不同的目的。
因為大部份的數位感光元件都有著比 35mm 底片更大的長寬比,
正常鏡頭通常就足以用來拍攝寬銀幕畫面。
若在額外使用變形鏡頭的話,通常會拍到過於大的長寬比,而需要裁切左右的畫面。
舉例, RED DRAGON 攝影機能拍攝 6144×3160 的解析度,即是 1.94:1 。
如果要拍攝 2.40:1 的寬銀幕畫面,只要將上下裁切即可,
這樣大概能利用到 81% 的像素。
但如果使用兩倍的變形鏡頭,就需要裁切左右多餘的部份,
反而只能利用到 61% 的像素。
如果使用比較冷門的 1.3 倍變形鏡頭,是可以利用到 95% 的像素,
但如此一來的效果並不十分顯著,沒有必要為了它增加製作的成本與複雜度。
攝影機大廠 Arri 有為變形鏡頭做了一支簡介影片,可以參考一下變形鏡頭帶來的效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7i2SXGYmao
在數位上若使用變形鏡頭,通常是為了其他的效果。
變形鏡頭的耀光和散景,通常會是延長的橢圓形(正常鏡頭的話則是接近正圓的形狀)。
而耀光也可能會在鏡頭上形成一條直線或橫線,
橫跨整個畫面( JJ 亞伯拉罕很愛這樣的風格,網路上甚至有一堆惡搞的圖片及影片
https://goo.gl/sqos3E )
變形鏡頭也會影響到景深,
雖然理論上變形鏡頭和正常鏡頭有著一樣的景深,
但實際上在拍攝變形鏡頭的時候需要更長的焦段,
才會得到一樣的取景。
所以相較於正常鏡頭,變形鏡頭的景深更淺,因此通常也比較有電影感。
除了原生的變形鏡頭之外,
還有一種可以附加在正常鏡頭前方,
進而造成變形效果的鏡頭,
近年來因為 DSLR 拍攝影片大量流行後,
這種「濾鏡」 (adaptor) 也開始流行起來。
最後,變形鏡頭得到的影像通常不及同等的正常鏡頭銳利,
一部份是因為它額外增加了一些玻璃,
另一部份是因為鏡頭的視角變得非常大的關係。
本文同步發表於:
銀幕之外 - 電影冷知識
http://www.facebook.com/outofscreen
參考資料
http://goo.gl/wvYOmr
https://goo.gl/ljWw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