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LOG與RAW的關係,就必須先解釋LOG到底是什麼
LOG是相對於線性gamma的存在,比方說rec.709或是rec.1886
傳統709在描述亮度時,會完整1:1的方式去呈現
最暗為0,最亮為100
假使有一張白紙為18%反射率
那麼他最後在螢幕(先不考慮校色以及gamma問題)上呈現的IRE應該為18
所以如果有一個物體亮度超過了100
那麼在螢幕上呈現的就是亮度溢出,也就是完全死白
而LOG的作法則與傳統線性gamma不同
在讀取到RAW訊號的時候加入一個LOG曲線
將超過亮度100的資訊藉由曲線映射到rec.709上面
比方說亮度1024的資訊最後被映射為IRE90
而剛剛18%灰的白紙則映射為IRE32
進而達到更大動態範圍的效果
這會讓結果更接近RAW所能記錄的動態範圍
但是為什麼又要做這個LOG呢?
是因為大部分我們使用的顯示設備使用的gamma幾乎都是類似於rec.709的
因此才需要LOG曲線的存在
所以近年來一直在倡導的HDR顯示就是在說明這件事
希望僅使用1:1映射就能涵蓋更寬廣的動態範圍
這樣子能夠獲得更多的亮度與色彩資訊以及更大的對比
原因是我們常用的8bit的檔案僅能呈現256階的亮度
但是卻要呈現0-4096的亮度資訊
這中間的損失帶來的失真很可觀
這也是LOG對於目前終端顯示的權宜之計
至於方便調色的說法,原因是我們常使用的格式都是僅能支援低動態範圍的gamma
所以必須利用log將更多的資訊壓縮,以達到低動態範圍的顯示設備上顯示更多的資訊
而在709的螢幕上調RAW也能獲得類似的效果
但如果我們使用HDR格式以及HDR顯示就是走另一套流程了
至於RAW與LOG的差異,
我們可以簡單的說,RAW是未壓縮的檔案,而LOG是壓縮過的檔案
只是在顯示的過程中看起來很像而已,本質上仍是兩個不同的格式
以上,單位僅只是方便說明
網路上有更嚴謹的論文
詳細可以參考sony s-log與s-gamut的說明論文
※ 引述《siaomu (變種羊)》之銘言:
: 之前有發過一次解釋RAW跟LOG的文了
: 不過在這篇推文上似乎還是有些疑惑之處
: 會拍LOG跟RAW檔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
: 主要是因為感光元件根據大小在檔次上有其限制
: 主要是因為感光元件根據大小在檔次上有其限制
: 如APSC的檔次基本上是比不上全幅機的檔次
: 當亮暗部的資訊量已經超過感光元件能夠紀錄的時候會被直接捨棄
: 為了保留最大的資訊量,以及因為人眼的非線性感知(這部分先省略)
: LOG為此而生
: 而為何經常會跟RAW掛勾
: 則是因為RAW只是記錄灰階資訊
: 而LOG充其量可以說是一種重新定義Black point、White point的風格檔
: 所有的顏色都是依據各家的設定還原,或是由使用者自行定義
: 屬於附加的資訊,並不影響影像本身
: 因此通常推薦是以RAW,或是像Prores、DNxHD這種可編輯性格式來搭配LOG才能發揮後製的最大空間
: 補上示意圖
: https://imgur.com/a/30UB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