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節省篇幅,部分內文恕刪
※ 引述《kid725 (凱道基德)》之銘言:
: 數位相機跟手機在發展上 因為有功能性上的重疊
: 因此即使性能有巨大差距 也還是經常被拿來比較
會有功能性上的重疊不外乎是控制曝光的手段,從一個載體移至另一個載體而已
真正的性能,從高ISO表現,一直到較深的動態範圍都算是性能之一
: 1.手機真的會擠壓到單反或無反的生存空間嗎?
: 長久以來一般說法都認為 手機的普及讓專業相機有生存上的危機
: 但是仔細想想 如果把相機分為一般輕度使用者使用的消費型DC
: 跟進階使用者會用的單反或無反 最主要會受影響的應該是消費型DC
: 而不是專業領域的單反跟無反才是 (所以現在我印象中很久沒看過便攜型消費DC了)
: 所以那種會說「拍照拿手機就好 幹嘛拿這麼大一隻出去」的
: 應該就從來不是單反無反的客群
這種人就是貪圖方便,想要一隻手機走天下,他也對畫質那些產生不了興趣
: 相對的因為手機拍照的普及 讓很多人對攝影產生興趣
: 反而可能有人因此會從手機拍照進階到專業攝影?
: 這邊應該也滿多人是手機拍著拍著拍上單反無反的吧
我是有看過這一類,但未做過統計,或許可以來試試問卷調查?
: 不過實際上我不曉得相機廠的營收
: 有多少是靠消費型相機 有多少是靠專業相機去撐的
有興趣可以去查一下各廠的財報,只不過因為沒有中文只有原文,要考驗原po的外語能力
就是
然而,並不是所有相機廠都只做相機一途,身兼數職的也有
像Canon就有兼職印表機;Olympus兼職顯微鏡,更不用說你現在手上正在用的Sony
舉凡電玩主機、電視、手機、耳機、錄音筆...甚至音響都有參一腳
所以即使相機這邊有虧損,也不至於到要被收掉的地步
當然也有Samsung自己把APS-C無反先收掉的例子就是
: 消費型相機的市場被吃掉對相機廠來說一定也是有傷
: 但反過來說相機廠應該也會更加注重如何去吸引中階用戶
: 例如發展無反的趨勢我覺得就是相機市場對此作出的改變
: 所以對於中階跟專業用戶來說 或許也不全然是只有壞處?
應該說,無反一開始是由Olympus/Pansonic的M4/3所創造出來的
只不過當時還沒有「無反」這個詞,當時的DSLR板還針對「少了反光鏡是不是DSLR」一事
爭論許久
後來Sony進駐後,開始出現「輕單眼」這個詞,我還記得當時Hebe在GF3的廣告上有講過
而後的「EVIL」、「MILC」、「微單眼」是在中間時期出現的詞
無反這個詞是近年大家才在用的
發展無反的趨勢有不同面向,有經典的小片幅發展到中片幅的面向
像M4/3→APS-C→1吋→全片幅→中片幅,中間還有其他片幅就不提了
還有錄影的面向,從720P到現在的8K都是如此,只不過載體不同
一開始的720p、1080p只有Panasonic在發展,那時DSLR還在吵相機要不要加上錄影功能
而後Sony加入後開始有更多發展,然後4K第一次出現在無反是Panasonic的GH4,而後的
4K 60p、6K都是這家先出來的,4K 120p則是Sony的α7sⅢ,8K則是Canon的R5
當然還有防手震面向(O家長處)、發色面向(F家長處)、鏡頭群面向(S家長處)等
不過C/N在無反的發展中並沒有很積極的投入,Nikon其中一個無反系列Nikon 1還是被停
掉的(還想要AW1的後繼機啊,全世界僅此一台完全可以裸機下水若干公尺的無反相機)
,Canon也只有一開始的m系列在推,一直到近年的R系列為止
Nikon停掉1系列後才有後來的Z系列出現,只不過當時Z6、Z7被酸沒有雙卡槽
除了C/N外,其他家都有極力發展中高階機種,S的NEX-5/α7R、O的E-M1、F的X-T、P的GH
等都是一時之選,中階的發展也越來越向高階看齊,以前沒有的防塵防滴現在都有了
但這不是因為手機後來崛起的緣故,而是手機把這個市場的競爭變得更激烈
手機的出現在當時的相機市場還不是很重視,我記得一直到2014年才開始有被重視的樣子
: 2.手機的畫面表現突飛猛進?
: 當然 手機跟高階相機的性能差我想也不用我特別說明
: 尤其是感光元件大小是先天性的硬傷 就算跟APSC比 大小也差了10倍以上
: 這造成現在有些相機在宣傳時 還會特地強調說感光元件比手機大1X倍
: 相機的畫質表現絕對值得信賴
: 但其實有一點我很想不通的是 手機的感光元件那麼小一塊
: 為什麼在手機拍照上似乎還能一直獲得表現上的進步
: 像這是前陣子我看到別人手機拍的照片
: 我看到有點傻眼 很難想像是手機拍的照片
: https://i.imgur.com/5bslhTV.jpg
: 到底這些黑科技是哪來的啊.......是抓到外星人了嗎?
其實是演算法的進步,各種演算法在工程師的調教下越來越厲害,Google的Pixel就是其中
之一,還有坊間的app,都讓原本看起來不太起眼的照片,在調教之下也能變得更接近相機
的等級,就像Sony的外星科技,把原本的全片幅直接塞進一台α7/α7c裡面,這在2013年
以前根本只是個夢想而已
科技的進步讓原本的夢想不再只是個夢想,但並未打破光學上的限制
所謂光學的限制可以分兩方面,一方面是鏡頭的部分,DSLR/MILC的鏡頭看起來好像只有
一片鏡片,實際上是塞了很多鏡片在裡面,為的就是想辦法消除光線折射帶來的副作用
以及儘量讓光線完全進入相機,所以這些鏡頭會賣那麼貴不是沒道理
而手機為了輕便,無法把這麼多鏡片塞進去,在畫質上就有所取捨,也許可以靠後天的
演算法來彌補,但某些現象如眩光、鬼影等就不容易了
不過我是不清楚現在的手機有沒有開始在塞一些鏡片進去就是
另一方面就是原po說的感光元件大小,最常見的差距就是高ISO,但手機的演算法多少可
以彌補起來,讓照片的油畫感及抹除感不要那麼重,現在的手機加上演算法的加持可用
ISO應該都可以到800了吧
但是動態範圍就沒辦法了,在光線反差大的環境,手機的高光細節就直接爆死給你看
這是無法用演算法彌補的,再怎麼厲害的演算法也不能無中生有把高光細節變回來
: 3.手機改造成功及失敗的嘗試?
: 其實以前就有不少手機廠商為了提升自己的拍照性能作出特殊設計
: 例如三星曾經推出過幾款帶實體伸縮鏡頭帶光學變焦能力的手機
: GALAXY S4 Zoom
: SONY也曾經推出過可以外掛在手機上使用的ILCE-QX1L
: 擁有APSC的感光元件及2000萬的像素 規格上並不差
: 但因為單鏡組售價仍要1萬5左右及掛在手機上的操作性依然有所限制
: 所以最後也是兩邊不討好 普通用戶跟中階玩家都不喜歡 最後也成了失敗產品
Panasonic也推出過CM1,強調拍照的一隻手機,可惜光學素質太差,硬體性能也不如同期
的手機,後來就沒再出了,這也是可惜的地方
其實相機廠要玩手機也是可以玩得很好,但不知道是不是為了保護相機市場,就連Sony在
手機的拍照表現上也一直被人詬病,但近期的Sony手機拍照表現好像變好了一些?
: 然後到了近年的某天 在連到底誰帶頭開始玩多鏡頭手機都不知道的情況下
: 我突然驚覺手機市場已經被多鏡頭設計佔據了 沒有一堆鏡頭 好像真的不用混了
因為手機的光學變焦,讓前述喜好輕便不在乎畫質的客群不買單
故而轉向發展多鏡頭,以彌補手機在各個焦距上綁手綁腳的缺點
: 這個設計應該算是前所未有的成功
: 雖然不知道誰先開始搞的 但是多鏡頭設計現在真的像傳染病一樣
: 手機紛紛長出一堆鏡頭來 就好像買了防潮箱裡面會自動生出鏡頭一樣
: 其實其他不說 在手機體積不變的情況下
: 能夠分別針對不同焦段拍出可用的照片真的是還滿厲害的
對於我來說,這不就只是拿數顆定焦鏡在拍照而已嘛~
儘管數位變焦現在已經有所進步,但對我來說畫質還是無法接近相機
這也是後來轉向發展多鏡頭的原因
: 手機這麼畸形是要害人得密集恐懼症還是恐怖谷效應嗎
: 然後就 真香
如果我是手機實用性至上主義者,我對於這種多鏡頭設計是沒什麼感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