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剽悍的溫柔,凜冽的熱切:《雪中第六感》

作者: blatta (蜚蠊:明目鎚碎岩返し)   2014-07-18 04:24:14
史蜜拉,37歲,身材嬌小,未婚獨居,執拗又毒舌的理科女,
因為鄰居格陵蘭男孩墜樓身亡的重重疑點,
而展開連番滾雪球似越演越烈、 不可遏止的追查……
丹麥犯罪小說家彼得‧霍格1992年的作品《雪中第六感》
(Frøken Smillas fornemmelse for sne,直譯為「史蜜拉小姐對冰雪的感應」),
從開頭便以緊湊卻又錯綜的筆調,
帶出這部以懸疑小說〈城市〉為起點,
冒險小說〈大海〉為橋段,
科技驚悚小說〈冰 洋〉為終端的故事。
  
這是篇宛如冰雪,也來自冰雪的故事。
冰雪的成分很單純,但組織出來的構造卻相當複雜。
就像生存在沙漠的民族,對沙與風的千種樣貌會有千種稱呼,
像居住在叢林中的民族,會為其中的萬種花草蟲獸起萬種名號一般,
雪國的子民因努特人,
也為各式各樣的冰、雪、風、霧命了足堪表現其豐富性的繁雜名稱。
在故事中不時穿插的這些北國語彙,
不但以獨特語感呈現出異國風情,突顯出格陵蘭人對冰雪的深刻認知,
也側寫出主角史蜜拉出身背景與專業知識之間介於拮抗與交融的心境。
《雪中第六感》也正如冰雪一般,兼具單純與複雜。
整篇故事的主線很簡單,
不過就是從冰山一角的事件追查出整座冰山的碩大與暗藏玄機
(這也不僅是比喻,最後整座冰山還真的登場了)。
讓故事變得豐富而複雜的,
是在凜冽的雪國出身、熱切地追尋真相的主角史蜜拉既剽悍又溫柔的心思。
事實上,整部小說最讓人過癮的部分,
便來自她各種內在外在的衝突性演出:
大家閨秀的外表下是冷硬偵探的頑強、知識份子的理性外又有傳統獵人的直觀。
以這樣複雜的人物擔綱主角,
作者無非也是想凸顯當代格陵蘭與丹麥、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
上流權貴與中下階層、以及向來難捨難分的女人與男人之間的錯綜關係吧。
就像它立刻進入狀況的開頭一樣,這故事也有個宛如冰山崩解的結尾。
撇去多少可能會令讀者錯愕的處理方式不談——
我試著說服自己作者或許是想呼應史蜜拉不喜歡廢話的作風——
最後甚至連方程式都登場的科學文章式筆法,其實讓我不禁莞爾。
以真假相揉、虛實互見為標榜的科技驚悚類型小說,
多半想吊點與新潮理論和科技產品有關的書袋,
以1990年代的水平來看,作者算是相當用功。
同樣的題材與企圖,
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法蘭克‧薛慶的《群》以及丹‧布朗的《大騙局》,
這幾部故事對科學題材的比重與說故事功力的優劣姑且不論,
《雪中第六感》至少沒有自戀的男主角(本作中自戀男性都沒好下場),
也沒有太過瞎扯的科學謬誤
(無機過渡到有機的演化過程已廣為現代生物學界與地質學界接受,
有興趣的人可以閱讀科普書《生命的躍升》第一章〈生命的起源〉)。
  
這二十年來很多事物都有了改變。
格陵蘭已經逐步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科學理論又有了長足進展,
而冰帽卻也在全球暖化的疑慮中迅速消融。
但無論是科幻式的預言、記錄當代政治社會現實的見證、
抑或已稍嫌過時老套的故事結構,
《雪中第六感》在文學上的象徵手法還是很值得觀摩的。
在史蜜拉感性的一面著墨最多的〈城市〉篇幅也最長,
也形成整座故事冰山堅硬而龐大的主幹。
充滿最多不安的是冰山在其上載浮載沈的〈大海〉,
而史蜜拉的行動力與搏鬥精神也將這個引領到結尾的橋段精彩地承接。
最後僅佔全書1/8篇幅的〈冰洋〉,代表史蜜拉理性、知識與文明的一面,
理當在懸疑小說中佔有最吃重的地位,
因為這類型的作品無非是要呈現符合邏輯和科學現實的「真相」;
然而,在以冷淡的筆調交代這項義務的同時,
故事卻也變得如同浮冰一般破碎、瓦解、不可靠,
一如作者在書中對短視科學家的嘲諷。
並非只有科學性的現實與推理,才是呈現「真相」的途徑。
即便它是必須,也絕非唯一。
在偏重理性的推理小說之中,
《雪中第六感》所採行的另外一套途徑——
雪國人以剽悍的溫柔、凜冽的熱切來看待世界的方式,
或許就是它獨特魅力的來源吧!
作者: nocturnetear   2014-07-26 01:41:00
聽起來好像很有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