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盔頭中學的美好時光

作者: jiangxw (Goodman)   2017-10-30 14:09:55
難忘盔頭中學的美好時光
蔣先武
1984年是我的本命年,那是一個夏天的清晨,張小寶同學給我送來了盔頭中學的入學通
知書。
五年制胡崗小學階段的學業剛剛完成,還沉浸在羅大佑《童年》歌聲所描述的意境中。
我們的家鄉位于江淮之間,四季分明,這里雖沒有榕樹,但捕捉(蟬)知了,是兒時生
活中的重大樂趣之一。
童年的夜晚基本上都是在煤油燈下度過的,直到1983年我們村通上了220V的交流照明電
供應,后來有極個別家庭添置了黑白電視機。
在這之前沒有什么現代化娛樂,只有使用干電池的收音機相伴,偶爾和小伙伴們夜行幾
公里之外,去其它村莊觀看露天電影。
盔頭中學與鄉政府駐地相距不遠,兩者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公里,其間有個廢棄的磚瓦窯
廠,有一個稱之為“供銷社”的商店,附近還有一個醫院,綜合廠是一個有圍墻的大院
子,里面設有生產毛刷的豬鬃廠,制作瓜子小吃的炒貨加工廠也在其中,鄉政府的北面
有個大會堂,有時兼做電影院。
我的伯父蔣仲宣在鄉政府供職過,與張瑞生和張遵悅等校領導都很熟識,
有一年,我親眼所見張遵悅老師來我們蔣屯伯父家登門造訪。
我每天早上都要背著書包,走出家門,向西南方向步行7華里,才能到達盔頭中學,上學
的路上要穿過上鄭莊和盔頭中心小學,一路風雨兼程,從未遲到,早退或缺席;那時的
天空總是很蔚藍,碧空如洗,池塘和溪水也是清澈見底的,野外的水源基本上都是可以
直接飲用的。
開學后我被分配在初一2班,一個年級有兩個班,校舍有三排房子,中間有一個通道自南
向北,把校舍分割成6塊,初一和初二年級在最北邊的一排,初三年級在最南邊的一排,
中間一排主要是教師辦公室和住所。黑板報欄和人工敲擊的校園鐘聲處于居中位置;校
園沒有圍墻,四周被杉樹林所環繞。
讀初一的上學期,我們班級借用了盔頭中心小學的一間校舍。班主任是教授我們語文課
的王仕林老師
在初一語文課上,我們認識了音樂天才小揚科,為安徒生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所
感動,也為那個在人群中敢于揭露《皇帝的新裝》的少年而拍手稱快。
代數老師程緒昌以軍人的優良傳統,嚴格要求我們高標準地完成好作業。
唐宜良老師的《中國歷史》課上,縱橫上下五千年,領略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在聞名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華文化保留至今,處于相對比較完整的狀態。
倪建云老師的《中國地理》課上,我們認識了可愛的祖國,像雄雞一樣屹立在世界的東
方,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成為地球的第三極,極目遠眺:“
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又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
和地理都算是副科,也沒有繁重的家庭作業,也無課外書籍可讀;
袁先鋒老師教唱歌課程,僅限于初一年級,非常輕松,也是最受歡迎的,曲目“北國之
春”和“牡丹之歌”歷經數十載,久唱不衰。
張傳連老師的英語課上,I can say my ABC,有時候天沒亮,就守在收音機前,收聽英語
教學廣播課程,跟讀課文。如今許小萍同學遠足非洲,開辟新大陸,姚洪濤定居澳大利
亞,應該都會從那時英語啟蒙學習中獲益匪淺,可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初二鄭世甲老師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從《一件小事》中認識了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他所
揭示的人性和弊端,至今依然存在;鄭老師在給我們講解詩句時,聲情并茂,有時也不
失幽默,轉述了一個笑話:曾經有個錯別字大王,把拋磚引玉誤作:拋磚引魚,讓人忍俊
不禁。
讀初三時,姚承鐘校長親自給青春期的我們講授“法律常識”,課堂紀律是最佳,聽課
自覺率最高。男女生之間一般是不說話的,有好事的男生制造惡作劇,意在引起心儀女
生的注意,或有人把曖昧的情愫寫在日記里。
楊曉明雖是初三英語課老師,當時的年紀比我們大不了幾歲,有次課余他給我們說起作
家瓊瑤成名作《可憐的小青》。
中考考場設在廬江縣城二中,住宿安排在城東“和平旅社”,楊運碧老師領隊,參觀考
場時,耐心解釋了“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的含義。
程緒友,周龍厚等同學接過老師們的衣缽,奮戰在講壇上;昔日桃李芬芳,今日天下棟
梁;期待著畢業后三十年的再聚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