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 閱讀

作者: htx9 (螞蟻)   2021-03-17 20:19:17
昨天看完一本書《松鼠之家-失智症大地》,作者白明奇醫師是臺灣失智症權威。
臺灣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29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7萬人。
"108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共292,102人,包含65歲以上失智人口280,783人,
及45-64歲失智症人口11,319人,整體失智人口佔全國人口1.24%,
亦即在台灣每80人就有1人是失智者。"
看這數據臺灣失智人口大部分是老人,但也有一些中年甚至更早就罹患失智症的。
失智症人口逐年增加不僅是臺灣遇到的問題,全世界各國也面臨相同的問題。
如何做好失智防治,以及失智症相關的治療和照護,是各國政府和民眾必須面對的課題
之一。當然疾病不只是失智症,養成好的飲食、生活、運動和睡眠等習慣,
最主要也是為了儘可能的延長壽命,或者過更好品質的生活。
失智症也分為很多種類,例如常見的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路易體失智症、
額顳葉退化症等等,絕大部分是不可逆性的。其中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
但也有少數因為特定因素例如腦部創傷、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營養不均衡等等
原因造成失智症,被稱為「可逆性的失智症」。
如果能夠有效改善這些病因,這些失智症將可望恢復。
不同的失智症所引發的病症不盡相同,治療用藥也各有差異,有些種類甚至沒有藥物
可供治療。治療除了使用藥物,還有一些非藥物療法主要用來刺激大腦和活動身體。
治療也只是為了延緩病情惡化,最重要的事要能夠正確地判讀病情,
而不是把病情判斷和治療過程全數交給醫師,讓自己處於被動消極的狀態。
必要的時候可以尋求第二意見或第三意見,因為有些藥物用在某種失智症可能有效果,
但如果用在另一種失智症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例如額顳葉退化症沒有治療用的藥物,如果用一般改善阿茲海默症的抗乙醯膽鹼藥物,
可能會帶來反效果。
當然也許無知或者消極治療是一種幸福,如果患者能夠早點離開人世,
對患者或者照顧者而言也許是一種解脫。
但我想大部分的人還是希望親愛的家人能夠多活一陣子,儘管每個人都會死亡。
本書作者提倡「三動兩高」的實踐用以預防失智症,儘管該得的疾病還是會得,
但如果提早做準備的話,有希望延緩得病的時間。
「三動兩高」即是:
(1) 頭腦要動。
(2) 休閒活動。
(3) 有氧運動。
(4) 高度學習。
(5) 高抗氧化。
很多疾病並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但人類會老化也是事實。
身體機能本來就會在年紀大時逐漸下降,但「年紀大」並非要我們認命,
而是要我們更積極地面對人生。也許罹患失智症到中晚期會失去自我的概念,
但趁著還能動的時候就儘量地活動身體和訓練頭腦,比較能夠防止身體機能提早退化。
想要保持健康或者就算生病想要維持穩定的狀態,本來就要從生活中各個方面去實踐。
很多疾病並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同樣地想要維持好的狀態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懂得養成各種好習慣,也是為了投資我們的將來。
如果能夠長壽的話,你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
是整天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被人照顧等死?
還是三不五時跑醫院洗腎、看診、住院、開刀?
還是老年的時候生活還能夠自理,也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隨心所欲不逾矩?
作者: opm (活著堆好積木)   2021-03-17 21:20:00
人類的身體可能有個存在的極限時間,但不一定會出現啥病痛所謂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禪定類的狀況,我相信某些修行者做得到,不限於佛教
作者: htx9 (螞蟻)   2021-03-17 21:46:00
嗯嗯
作者: srwcc (老馬)   2021-03-17 22:47:00
謝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