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C90 2025-02-12 23:17:322025年2月12日 星期三 晚上11點
今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開了一本期待已久的書——《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是由岸見一郎與古賀史健共同撰寫,主要介紹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思想。這本書以對話的形式展開,一位年輕人向哲學家請教人生的問題,兩人透過一來一往的討論,深入剖析人際關係、幸福、自由等議題。
初識阿德勒的思想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阿德勒心理學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書中最核心的觀點之一便是「人生的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這句話一開始讓我感到震撼,因為我們總是以為自己的煩惱來自於外在環境、命運、天賦的限制,但阿德勒卻認為,一切煩惱的根源皆是人際關係,而我們能否擺脫煩惱,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與他人的關係。
這讓我回想起自己過去的經歷。曾經,我對於他人的評價極為在意,總是害怕被誤解、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因此,我努力迎合他人,甚至犧牲自己的想法與立場,以換取認同。然而,這樣的生活並不快樂,反而讓自己逐漸失去自我。每當我試圖滿足他人的期待時,內心總有一種空虛感,彷彿自己只是在扮演一個角色,而不是真實的自己。
課題分離的重要性
書中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概念是「課題分離」。簡單來說,就是區分「這是誰的課題」,並且不去干涉他人的課題。舉例來說,如果我發表了一篇文章,而讀者不喜歡,這是讀者的課題,而不是我的課題。我能做的只是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如何接受我的內容,則是他人的課題。
這個觀念讓我想到學業與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我時常因為害怕老師或同學的評價,而對自己的表現感到焦慮。然而,老師如何評分、同學如何看待我,這些都不是我能控制的範圍。我能做的,便是努力完成自己的學習,至於他人的反應,則是他們自己的課題。這樣的思維方式讓我感到一種解放,不再需要背負過多的心理壓力。
舉個例子,以前我在小組作業中總是擔心自己的意見會被否定,因此常常選擇沉默,或者附和別人的想法。但現在我明白,表達自己的想法是我的課題,而其他人是否接受則是他們的課題。這種思維讓我更有勇氣去表達自己,不再因為害怕被否定而退縮。
真正的自由來自於不在意他人的評價
「所謂的自由,就是不再尋求他人的認可。」這是書中令我最震撼的一句話。我們常常以為自由是無拘無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阿德勒的觀點則是,自由來自於「不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
這點讓我思考自己過去的選擇。我曾因害怕父母的失望,而選擇了一條他們認為較為穩定的道路,卻未曾真正問過自己:這是我想要的嗎?如果能夠勇敢地選擇自己的道路,而不被他人的期待所束縛,或許才是真正的自由。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一位年輕人因為父母的期望而選擇了醫學系,但他內心真正熱愛的是藝術。他每天都在痛苦中掙扎,覺得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直到他開始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才明白自己一直活在父母的期待中,而不是為自己而活。最終,他決定轉系,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這個故事讓我深受啟發,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經因為他人的期待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貢獻感與幸福
最後,書中提到幸福的關鍵在於「貢獻感」。當我們覺得自己對他人有所貢獻,能夠帶來價值時,便會感受到幸福。這與我過去的想法截然不同,我總以為幸福來自於成就與成功,但如今才發現,真正讓人快樂的,是在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回顧這段時間,我發現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並不是獲得好成績或完成某個專案,而是當我幫助了同學解決問題,或者當我的文章能夠帶給別人啟發時。這樣的貢獻感,確實讓我感到幸福。
書中還提到,貢獻感並不需要是巨大的成就,即使是小小的舉動,也能帶來幸福感。例如,幫助一位迷路的陌生人找到方向,或者在朋友心情低落時給予安慰,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實都能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價值感並不是來自於他人的讚美,而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滿足。
自我接納與他者信賴
除了貢獻感,書中還強調了「自我接納」與「他者信賴」的重要性。自我接納是指接受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不因為自己的不足而感到自卑,也不因為自己的優點而自滿。他者信賴則是指無條件地相信他人,不因為害怕被背叛而封閉自己。
這讓我想到自己過去在人際關係中的一些問題。我常常因為害怕被傷害,而不敢完全信任他人,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但阿德勒認為,只有當我們願意無條件地信任他人,才能真正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這種信任並不是盲目地相信,而是一種對人性的基本信任,相信大多數人是善良的,願意與我們建立真誠的關係。
總結與反思
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了許多關於人際關係與人生的課題。我學會了「課題分離」,理解到「自由來自於不尋求認可」,也發現了「貢獻感才是幸福的關鍵」。這些觀點或許無法一夕之間改變我的生活,但它們像是一盞燈,照亮了我未來的方向。
今晚的閱讀帶給我許多啟發,也讓我更有勇氣去面對未來的挑戰。或許,被討厭的勇氣並非真的要讓人討厭自己,而是讓自己不再害怕不被喜歡,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未來的行動計劃
在閱讀完這本書後,我決定將這些理念應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首先,我會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課題分離」,不再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而是專注於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其次,我會努力培養自己的貢獻感,通過幫助他人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最後,我會嘗試更加接納自己,並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建立更多的信任。
我相信,這些改變不會一蹴而就,但只要我持續努力,終會看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心理學的書籍,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活出真實自我的指南。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帶著這份勇氣,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