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這個機會講一下比特幣購物曾經廣泛使用的零確認交易好了
在古代大約2013年的時候bitpay和coinbase就已經實作這類的技術了
它的基本概念很簡單,在區塊不壅塞的狀態下,只要你付的手續費夠高
那就幾乎100%一定會被確認,以下這影片就展示了零確認支付
https://youtu.be/ZWcezOH06Ds?t=1m45s
其實就算到2016年,零確認支付也是大致可行的
只要你付的手續費夠高,能夠幾乎100%在下一區塊就被加入就可以被零確認交易成功
這個網址也提供了資訊,要多少手續費才能夠在多少的區塊數內被確認
https://bitcoinfees.earn.com/
當然實際上零確認交易有很多參數去決定他,像是手續費,節點已接收到百分比,
是否有開啟replace-by-fee
https://goo.gl/iZtGtA
然後去計算一筆交易的confidence,夠高的話就幾乎可以即時去完成這筆商品交易
但在2017年後,0確認交易變得幾乎不可行,你要保證下一個區塊有極高機會被確認的
手續費實在是太高了,可能高到5美金甚至10美金以上,一般人根本不會為了一個幾十美金
的商品去付十美金的手續費,這根本在搞笑。
所以很多支付處理商改用另外的方法,就是叫你直接用他們的錢包,
就變成跟第三方支付一樣啦,同一家公司帳戶內轉當然不會再有任何卡住確認問題啦。
不過這樣就代表比特幣當初的"電子現金"系統已經失敗了。
2017年的比特幣使用方法不再是be your own bank,
而是把比特幣存到別人的錢包,別人的交易所,不然是非常難以使用的。
在早期比特幣開發團隊的想法裡,傳輸手續費本來就不能高過0.1美金
在更早期更是根本免費,所以才需要做一個虛假的人為限制1MB區塊大小。
避免區塊被"零成本"地膨脹和攻擊。
很奇怪的是後來卻跑出來一個莫名其妙scalability議題,導致1MB區塊大小不能被提升。
說啥一般人根本無法儲存全世界所有的交易啊,這樣就中心化啦,必須控制交易數才行。
這個問題很早就有人問過中本聰啦,中本聰才懶得浪費時間解釋,叫他去看比特幣白皮書
的第七節:"回收硬碟空間"。
http://satoshinakamoto.me/zh-tw/bitcoin.pdf
而第八節還提到了SPV驗證,其實這些早就已經實作完成了。
一般的手機就是SPV錢包,不然怎麼要求手機去儲存上百GB的區塊鏈咧。
簡單的講法就是一般人根本沒有必要去儲存完整的區塊鏈
因為對於不當礦工的一般人而言,又不產生區塊,自然沒有必要幫別人驗證交易可效性。
他所需要做的就是驗證區塊的head hash,確保這個區塊是總算力最長鏈即可。
然後驗證和自己相關的交易,避免收到double spend的交易,儲存自己的私鑰。
這樣就已經足夠 be your own bank 了,這才是當初比特幣最強調的特點。
當初開發團隊的想法就是SPV錢包完成後,就應該大幅提升甚至移掉本來的區塊大小限制。
不過後來有間更莫名其妙的公司建立了,blockstream,後面我就懶得罵了。
反正在現在的資金狂潮下,Bitcoin Core可以繼續賣數位黃金的美夢。
不需要任何的交易可行性,比特幣被鎖在交易所裡讓大戶炒作。
但是等到資金退潮了,真正要來驗證比特幣是否可以當作全球通行的貨幣。
那我想才是比特幣是否能夠繼續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