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報] 違和感與療癒系─推薦《阿媽的雜細車》

作者: ginnywuyi (ginnywuyi)   2014-04-27 17:00:38
違和感與療癒系─推薦《阿媽的雜細車》
吳易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Assistant Professor )
劇場、電影界的人都有一個共識:歷史碰不得。不是製作成本太大,就是內容不易鋪陳。
如何還原歷史現場問題還算小,如何忠於史實、開展史觀才真正棘手。《阿媽的雜細車》
(以下簡稱《阿媽》)是才創團兩年的夾腳拖劇團第二號作品。新銳劇作家吳易蓁和鬼才
導演陳彥達所聯手打造的,或許還稱不上史詩,卻無疑是一部充滿膽量和見地的作品。
《阿媽的雜細車》斗膽的不在於演繹歷史,而是挑戰觀眾的品味。近年來劇場界譯介國外
劇作的成績斐然,台灣原著劇本若要在本來就很小的觀眾圈裡突圍,就必須玩出新意,以
前衛的主題或特出的風格取勝。過去幾年,除了以台語劇為職志的劇團之外,偶有製作人
嘗試改編台灣文學作品,便免不了必須投入大量資金,以大卡司大製作吸引觀眾。而《阿
媽》一劇用新銳演員詮釋昭和時代的常民生活,面臨的挑戰除了這段在台灣人戰後的集體
記憶裡早已遠逝的歷史,對於更年輕一輩的表演藝術觀眾而言,那簡直是陌生的世界。
劇團找來了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的陳豐惠老師指導,全劇百分之七十以上以台語發音,
其他還包含了日語和菲律賓塔加洛語。這個劇場經驗對於某些觀眾而言是「違和」的,很
多觀眾擔心自己進場後聽不懂。但對以標準國語演出翻譯劇本的台北劇場慣習(原諒我的
地域偏見),夾腳拖的企圖實際上只是為了還原現場。師大台史所的許佩賢教授擔任歷顧
問,演員們在排練時得揣摩七十年前的生活習情境和方式。劇組甚至用古董腳踏車打造出
一台雜細車,種種細節無不是為了帶領觀眾追憶不復存在的浮光掠影,每段零碎的過往都
是烙印在台灣人身體上的基因片段。
除了語言、物質文化,《阿媽》一劇所呈現的是已經消失在島上人的移動方式。在女性還
不習慣出門的年代,台灣人的身體還不會「逛街」時,做為行動商店的雜細車便是生活藥
妝的來源,於是人的自由意志便被迫必須與被配置的身體協商,甚至拉扯。另外,當時的
台灣自由戀愛還不普及,不被祝福的愛情要如何在階級空間裡抵抗現實?歌仔戲裡有齣戲
碼「雜細記」,講的是貨郎和富家千金的悲歡離合。這樣的橋段放在殖民地的複雜敘事裡
,女男主角阿麗和阿森的故事恐怕不是門不當戶不對,如此簡化而老調的理由可以搪塞。
《阿媽》除了談情說愛,還勾勒了各行各業的雛形。除了做小生意「嗐玲瓏、賣雜細」
的貨郎,甚麼都一手包辦的產婆、代表台灣人安身立命的追求的年輕醫生,見證性別勞動
型態丕變的糖廠女工,還有被時代遺忘的南洋志願兵。他們各自代表著在動蕩的大時代裡
,一張張惶惑卻又堅毅的年輕臉孔,他們的表情在撕裂的國族認同裡扭曲變形,各自呵護
在戰火裡明明滅滅的微小希望。
在服貿、核四把人整得疲於奔命,毫無喘息空間的此刻,我們的手足無措何嘗不是一種歷
史性的處境?想要自我保護,想要自在呼吸,想要追求公平正義。朋友告訴我,後太陽花
時期,大家似乎都需要一點療癒。五月初的勞動節假期或許你我都還盤算著上街,看戲或
者不是我們的首選,但何不留下夜晚時分,走進這歷史現場,讓劇場的宣洩效應撫慰我們
的焦慮不安,同時也看我們青春的阿媽阿公如何熬過來,然後再細細思索我們的去路。
http://crookedtimberlands.blogspot.sg/2014/04/blog-post.html
演出日期:5/1-5/4(六場)
演出訊息:http://goo.gl/x62ttI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