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為了友輝老師去看《淡水小鎮》。
對淡水,我實在沒什麼特殊感情,這學期剛好帶學生認識這個劇本,春天裡和他們一起看
完內斂卻細膩精緻的《安平小鎮》以後,某日在高鐵小冊上看到果陀的宣傳、看見了友輝
老師的名字,立馬決定要去看戲,也想順便比較兩個不同版本。
相較於透著一絲哀傷、一絲人世無常的《安平小鎮》,果陀2014版的《淡水小鎮》,似乎
很強調「圓滿」、「人就是應該兩個一起做伴」這樣的概念,戲裡醫師娘不止一次這樣跟
飾演陳醫師的友輝老師這樣說,卻讓我開始疏離,覺得自己被排擠在某個圈圈之外。
接下來曹啟泰先生要大家閉上眼睛回想第一次愛情來的時候,我卻什麼都想不起來,到底
什麼算第一次?第一次有喜歡的人?第一次和別人交往/約會?第一次真的去愛和被愛?我什
麼都想不起來;還有他詮釋的賣冰趙伯伯實在太over了,對我來說有點難笑,以前不懂蔡
柏的好,看完曹先生對同一個角色的詮釋,我懂了。
另外,下半場有些地方節奏很怪,奇怪的停頓、空拍,觀眾都覺得演員忘詞,譬如陳少威
對艾茉莉的告白、譬如艾茉莉突然停下來等著陳少威牽上她的手,有那麼幾秒都空在那兒
,空的很怪。
首演在北京的版本,有意無意的放入一些「兩岸情」,這些直接搬回台灣上演,都讓我更
無法融入劇情,我還是忍不住會把《安平小鎮》丁伯伯被問到:「如果明天就能馬上回大
陸」那時的尷尬窘迫和衝突拿出來對比,在果陀的版本裡,這部份的情感衝突就沒那麼明
顯的處理,只是透過一個老兵王伯伯酒後吐真話,透過老兵的心情把中國捧得高高,台灣
代表在這部份就只是個陪笑臉的里長、一個挨了悶棍兒也不吭聲的和事佬。
不過《淡水小鎮》也不是全盤皆輸,第三幕的處理方式,果陀版的我就比較能理解一點,
其實我一直不懂為什麼女主角對重回人世以後遇到的情形很不能接受,當已經死去的艾茉
莉想去擁抱住過去時光裡的父母卻什麼都抱不住,我就比較懂了-只有當下才是真的-雖
然這只是我的想法,我猜劇作家想表達的是人世間沒什麼好留戀。
雖然第三幕我還是很無法參透其中的奧妙或者說認同劇作家的觀點,只是看完這個版本以
後我就問問自己,如果,如果真的還剩下沒多久生命就結束,自己最想做什麼?其實第一
幕、第二幕那樣平凡的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穩定而溫暖的羈絆和情愛讓我也好想知道,那
到底是什麼感覺。
而不管是哪個版本,劇作家在第三幕的台詞說了一堆大道理,說了人是怎麼浪費生命,不
過這樣不行嗎?也許這樣才有趣,不然我們就跟劇本裡已經亡故、淡淡的看著人間的死者
一樣,不是嗎?為什麼生的時候不能去享受生命的裡的各項美好和錯誤、圓滿與不足?為什
麼一定要完美、零缺點?為什麼我們不能承認面對這就是生命的本色,然後好好的去享受
這樣崎嶇、時好時壞的旅程?
還是凡人的我,看完《淡水小鎮》後就更想念《安平小鎮》,散場回家後趕快衝到夜市買
碗豆花讓我重溫一點安平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