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首Po,請多指教
身為屏風粉,我完全是衝著故事工廠和黃致凱買票的。高中國文課接觸過這個文本,加上
編導就是李國修2011年告別演出《京戲啟示錄》的導演,所以很難不在觀戲時將兩齣戲進
行聯想與對照。
《京戲啟示錄》有梁家班,《散戲》講的則是玉山歌仔戲團。同樣面對時代變遷,傳統歌
仔戲不敵電視、歌舞劇團,導致玉山劇團面臨觀眾銳減、瀕臨解散的窘態。對映梁家班裡
的梁老闆和二大媽,散戲裡則是由孫翠鳳飾演的團主女兒兼團長阿珠姊,以及團主好友金
發伯,前者認為歌仔戲應當保有傳統的尊嚴,而後者認為唯有創新、增加流行元素才能拉
攏觀眾。劇情前半段講述玉山歌仔戲團正在巡演《秦香蓮》,而劇團內部人事糾葛、演員
替補,導致演出荒腔走板,其中不乏大量李國修式幽默,包括忘詞、提詞錯誤、拿錯道具
、道具穿幫、同一角色跑出兩個人、演員相互陷害、舞台上忠孝節義反諷後台人際混亂等
,讓我彷彿在看歌仔戲版本的《半里長城》和《莎姆雷特》,且節奏快、笑梗不重複,加
上林東緒的表演,連我這個風屏三部曲各看過不只一遍的人還是覺得很有趣、捧腹大笑。
劇情後半段則述說阿珠姊決定改戲,在《樊梨花》中加入電影機關、呈現波濤洶湧的效果
。然而,如同《京戲啟示錄》裡梅老闆的罹難讓整個劇情急轉直下,《散戲》則是本來要
用來拉回觀眾的機關,在一場重要演出遭敵手歌舞劇團破壞,導致演出失敗、舞台下空無
一人,成了壓垮劇團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終究不得不解散。當然同樣地,尾聲還是由改良
後成功演出的幻想作為整齣戲的高潮。
在《京戲啟示錄》裡有中華商場的的興衰與象徵過場的門,《散戲》則是用高雄變遷與河
流意象來暗示時代的往前。劇裡也觸及了戲劇與人生關係的探討,並道盡從事表演的艱辛
。雖然相較《京戲啟示錄》裡有李國修對父親的回憶作為很大的情感來源,《散戲》則是
將此篇幅回歸到歌仔戲演員本身,演繹他們的心路歷程。尤其最後一場戲,由飾演團長的
孫翠鳳親口說出:「我相信有一天歌仔戲會再創一個黃金年代,從野台回到內台,在全臺
最好、最高級的戲院裡演出。」更為別具意義,對照當今明華園的成功,使這個悲劇故事
最終還是帶給觀眾非常正面的感動。
記得明華園也有和表坊合作過《暗戀桃花源》。這次《散戲》是以明華園宣傳為主,觀眾
很多是為看歌仔戲而來,開演前甚至聽到坐我後面的歐巴桑在抱怨劇長三個小時、而且是
話劇居多,但觀戲時她似乎也笑著很大聲。而這部作品也讓沒看過明華園的我接觸歌仔戲
,且又是對本土作家文學作品的詮釋,算是非常成功的跨界合作!
演出時間:2016.01.23 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