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in (三角函數)》之銘言:
: 最近,
: 在維基百科上面看到,
: 拿破崙曾將亞歷山大, 漢尼拔, 凱撒, 古斯塔夫,
: 評論為西方史上的四大名將.
: 後來,
: 拿破崙取古斯塔夫代之, 進入西方史上四大名將之列.
: 在此之前,
: 個人以為這個位置應該是留給, 拿破崙一直相當推崇的腓特烈二世.
: 所以,
: 滿好奇,
: 若是古斯塔夫帶領呂岑會戰當時的瑞典軍對上全盛時期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
: 會是誰比較可能勝出?
: 或者不列入時代差距, 國家軍隊資源多寡.
: 雙方單純以將才在戰場上一決勝負, 那誰的贏面較大呢?
拿破崙說過應重複閱讀以下七人的征途:
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古斯塔夫、蒂雷納、歐根、腓特烈,
除去前三人年代太過古老,後面四位基本上代表的是拿破崙往前數四代的名將,
而這也是我後面要說的話的前提。
如果對軍事史有所了解,從古斯塔夫到拿破崙正是歐洲軍事現代化的過程,
更精確地說,是從德˙科爾多巴(Gonzalo de Cordoba)開始,
經過一個世紀之後進入古斯塔夫的年代,然後又過了將近兩百年才到拿破崙,
而在這整整兩三百年的時間之中,
歐洲軍事不論是武器、規模還是理論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古斯塔夫總結了當時一些最新穎的軍事策略,輔以他個人豐沛的主動精神,
成功讓原本局限於某些地區的創新理論和戰陣躍升為歐洲軍事的主流思想,
像是偏向線式而更靈活的步兵陣列,善用步騎兵的衝擊力,優勢火力的重要性。
他不是創新者,而是一位善於吸收新知的優秀領導者,
這也是為何當他面對華倫斯坦同樣新式的策略時會打到頭破血流(還是兩次),
第二次交手連自己也丟了性命,瑞典軍也只獲得皮洛士式的勝利。
古斯塔夫死後,歐洲過去的機動作戰被發揮到極致,
這正是蒂雷納和歐根的時代,和蒂雷納並列的是大孔代、蒙特庫科利等人,
和歐根並列的人物中則有第一代馬爾伯羅公爵(邱吉爾的祖先),
然後到了更晚一輩的腓特烈大帝,兵力的集中運用重新被放到首位,
這正是腓特烈著名的斜線陣的精髓,
再更晚期的拿破崙或多或少都受到腓特烈的影響。
接下來再來回答這兩個問題。
1.呂岑會戰的瑞典軍 v.s 羅斯巴赫、洛伊滕會戰的普魯士軍
這兩支軍隊數人頭沒有差很多(都是約兩萬),但是整體來說戰力有些差距啊......
最大的差別是裝備,腓特烈時代的士兵基本上是不用盔甲的,機動性較高,
而且槍砲技術有蠻大的進步,士兵都改用燧發槍,火炮也有所改善。
至於戰術的部分,如果說古斯塔夫把團部炮引進步兵編制之中的重要人物,
腓特烈就是首先編訂團部炮戰術的人,可以說是青出於藍,
而兩邊同樣變動側翼,普魯士也顯然速度更快(沒盔甲啊)更細緻(編制統一且更靈活)。
兩邊差了一百多年,而且是持續變化的百年,普魯士軍隊打不贏就有點扯啦~
2.比較兩人的才幹
這點就比較難說,腓特烈畢竟是前面提到五個世代中的第四代,
能夠學習到的東西肯定比第一代的古斯塔夫更多,
只是他的政治才能似乎有限,俄國沒倒戈的話普魯士差點就要滅亡,
古斯塔夫就算兵敗或身死也會有法國荷蘭等盟友插手相助,
後來瑞典軍在諾德林根大崩潰,瑞典還是贏了三十年戰爭。
單論軍事能力的話,腓特烈的特色是內線作戰和斜線陣,
古斯塔夫則仍以迂迴包抄和火力優勢為主軸,
雖說對古斯塔夫來說這是他沒有辦法去思考的理論,
但是腓特烈是創新,古斯塔夫是仿效,
而且考慮到腓特烈的戰績大多是面對遠勝於己的勁敵,
古斯塔夫和他的對手則並沒有非常大的戰力差距,
個人仍會給予腓特烈的軍事才華較高的評價。
寫得有點亂,總結來說我認為腓特烈在軍事上面是比較有才華的,
古斯塔夫當然有其建樹,但是個人對他有一點偏見XD
PS :
古斯塔夫全盛時期,蒂雷納還是小鬼;
蒂雷納全盛時期,歐根還是小鬼;
腓特烈曾經在年邁的歐根身邊實習;
腓特烈死時拿破崙還是小鬼,死後拿破崙有去墳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