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在《量化歷史研究告訴我們什麼》中引述了「宮啟聖教授」的研究認為:「從1776
年到1910年間,中國14.12%的人口增長是由玉米所致。而從16世紀初到20世紀初,中國糧
食增量的55%是由於這三項新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
陳志武稱:「按照1776年、1820年、1851年、1890年、1910年幾個時間點看,在每個時期
,已經採用玉米的縣人口密度明顯高於還沒採用玉米的縣,而且一個縣已經種植玉米的年
份越長,其人口密度高出的就越多。種玉米的時間每多十年,其人口密度就多增5%-6%。
經過各種嚴格計量方法的驗證,他們得出的結論為:是玉米帶動了中國的人口增長,而不
是人口增長壓力迫使中國引進玉米、番薯。」
但也有學者吳慧提出反對意見,據吳慧估計,清中期(乾隆末嘉慶年間)玉米、番薯產量
合計僅占全國糧食產量的4.63%,因此他認為清朝人口增長主因並非新品種農作物。
因此兩種計量歷史學的觀點,所得出的結論卻截然相反
不知道大家採信哪一種?
假設陳志武觀點為真 那如果明朝末年 特別是天啟、崇禎年間 各種災荒頻發時期
如果大力推廣番薯、馬鈴薯、玉米、花生等各種新品種農作物
玉米、番薯最大的優勢是適應力強,對土地要求不高,可以種植在貧瘠的山區丘陵坡地,
不與傳統稻麥爭地。
能不能有效緩解大明朝的人口壓力?
使得大明朝的許多人有糧食,如果有飯吃,很多人就不會造反
也許大明朝末年的流寇之亂會減輕許多
可能明朝就不會滅亡
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