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assSunstein (Pm)》之銘言:
: 龐統傳:
: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
: 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 璋旣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旣
: 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
: 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杖彊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
: 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旣服將軍英名,
: 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
: 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
: ====
: 最後劉備沒有選龐統的上計,花了三年攻克益州。這時曹操已經收拾好雍涼的叛軍了。
: 但龐統的立論基礎「璋旣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的成立可能性大嗎?
: 除非劉備的突襲軍趁成都城門沒關一擁而進,否則兵馬衝來,守將瞭望時完全沒反應?
: 突襲軍向成都急行軍進發沿途的關隘守將會完全沒反應(就算關隘會被攻陷,但沿途守將
: 完全沒有人向成都通風報信?)
: 若是一旦成都城門關上。就是一般的攻城戰。
: 劉備的少量(其實就不是「大軍」)精兵短期內(意指軍糧耗盡前)能打得下成都嗎?
: 劉璋闇弱是闇弱,會在城門關上,跟劉備的突襲軍或戰或對峙的期間就心理承受不住壓力
: 而選擇投降嗎?可能性似乎不高?
: 當時成都城內仍有不少忠義之士在劉璋陣營(所以張松的影響力會被削弱,而且張松勸劉
: 璋請劉備入蜀支援,跟張松勸劉璋投降劉備,劉璋的接受程度也不太會一樣)劉璋也沒有
: 寵信某個投降派寵臣到一個極致如同鄧艾的突襲軍兵臨成都城下時(例如黃皓對劉禪的影
: 響力)。
: 如果劉備此突襲之舉沒有成功,那就麻煩了,一者突襲軍的軍糧耗盡就等著被反攻的蜀軍
: 宰;二者劉備分出突襲軍,本身留守的軍力就變弱,連大本營都會被拖累。
: 龐統的上計,跟魏延認為子午谷的突襲軍必然能短期內打下長安一樣,過份冒險而且若失
: 敗的話的後遺症太大了吧。
分兵奇襲是很常看到的一種做法,成功失敗的例子在歷史上都有。
銀英傳的第七次伊謝爾倫攻略戰也可以算是此一類型XD。
有些做法是正面留下小股兵力跟敵方對峙,主力奇襲,有些則是主力留下,
奇襲部隊則是少許精英而已。
你提的疑問都沒錯,但很多時候發動奇襲方就是正面打不下對手,
或是兩方征戰許久,無法得到決定性戰果,想要打破僵局。
如果己方實力佔壓倒性優勢,那就正攻推過去或直接包圍對方逼他投降啦。
劉備入川是孤軍,正面戰要拖很久而且會可能被截退路。
曹操官渡之戰是缺糧兵少的那方,正面要打退袁軍難度很高。
魏軍攻蜀則是與退守劍閣占有地利的姜維相持不下。
發動奇襲是風險比較高的,被奇襲的一方如果能沉著應付,
準確判斷攻方動態,損失就會少很多,甚至可能反過來集中主力把對方各個擊破。
但是奇襲一旦成功奪下敵方的城池,斷了對方的退路或燒光對方緇重,
對方會立刻士氣大跌、退兵、甚至直接總崩。
這果實太誘人。
三國吵最兇的幾個題目,其中一個就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你提的這些疑問幾乎都是反對派鄉民的質疑點。
官渡之戰如果袁軍主力救援烏巢而非攻曹軍大營,也許兵糧損失不嚴重,
那因為糧盡而退兵的就變成曹方。
第四次川中島會戰上杉識破奇襲,衝去攻擊兵力較少的武田本陣。
武田本陣差點總崩,還死了一堆重要將領。
歷史只能告訴我們結果。換另一種作法會更好還是更不好,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