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vikk33 (陳V)》之銘言:
: 摘自冬川豆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116/17/12736513_622872531.shtml
: 如果是帖木兒
: 那"大概會把氣候環境比較適宜、適合於改造成為第二個河中地區的某些地方作為自己的直轄
: 封地和帝國核心,把那些太骯髒、吃豬肉的、充滿傳染病的地方作為自己的藩屬國,建立
: 幾個類似於安南、朝鮮的藩屬國,實行間接統治。後來,帖木兒帝國在印度就是這樣的,
: 莫臥兒帝國是帖木兒帝國的一個分支。如果他來到東亞的話,那麼東亞帝國也會像莫臥兒
: 帝國一樣,變成河中帖木兒帝國的一個分支的
看完原本的論述了,我認為他的類比不太恰當。
帖木兒從河中進軍中國必然會走吐魯番一線,這條是最近也最順暢的道路,不過這條路
越往東,伊斯蘭化的程度就越低,帖木兒的岳父黑的兒火者(Khidr Khoja)曾要求吐魯番
居民集體皈依伊斯蘭,可見這一區並不全然是穆斯林的天下;另外帖木兒自己也稱不上是
個虔誠的穆斯林。宗教並不是這些蒙古─突厥貴族結合的紐帶,黃金家族的血緣和實際的
武力才是。
至於帖木兒的軍事技術這點也存疑。1402年安卡拉之戰的勝利關鍵在於奧斯曼一方指揮
失當,奧斯曼軍隊是混編部隊,陣中有塞爾維亞人、阿爾巴尼亞人、韃靼人、以及安納托
利亞各地的部落軍隊;就算是奧斯曼軍的直屬部隊,也只有最核心的精銳才裝備火器,新
軍(Janissary)那時才剛成軍,數量相當稀少。
帖木兒的部隊雖然也是游牧人的大雜燴,但他指揮得宜,讓佔有主場優勢的奧斯曼人反
而被自己所選的戰場困住,雜牌軍知道取勝無望,士氣就會崩盤,帖木兒只要抓住時機突
擊就能將奧斯曼軍擊垮。這與武器的先進程度關係不大,帖木兒軍是否裝備火器我無法確
認,但奧斯曼軍的火器顯然沒有發揮空間,雙方都還相當重視傳統的騎射。白帳汗國就更
不用說了,欽察草原的游牧人還要更晚才適應火藥戰爭。
拿巴布爾來比更是一大敗筆,巴布爾活躍的時期晚了帖木兒整整一個世紀,他在1526年
的第一次帕尼帕特之戰打垮德里蘇丹國;但在此之前,他已經有四次入侵印度河流域的紀
錄,對印度的局勢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德里蘇丹國早就衰弱了,臨時湊合的地方諸侯們
根本是烏合之眾,只要擊倒德里,剩下的都不會是他的對手。此外,巴布爾軍已從葡萄牙
人手上購得火繩槍和火砲,這是他在帕尼帕特勝出的一大要點。
早他一個世紀的帖木兒當然沒有歐洲人的協助,也不可能取得大量火器去對抗明軍,戰
術必然還是以傳統的騎射為主,明軍對這招不會太陌生,決勝的要件可能還是指揮官的素
質。即便讓帖木兒成功進軍關隴,但明朝也不太可能因此而倒下,江南的經濟中心和河北
的政治中心都還在,如果是拚經濟和長期戰,明朝的勝算會比帖木兒來得高。
考量到帖木兒本人年紀不小,他很早就分封諸子諸孫鎮守各地,也因此種下帝國分裂的
根源。在帖木兒逝世後,由長孫繼位,也毫不意外地爆發了一系列動亂,同樣的戲碼在每
一任埃米爾繼位時都會重演一次。因此,只要帖木兒一死,關隴地區大概很快就會回到明
朝手中,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頂多伊斯蘭化的程度高個5%吧。
結論:
1.原作的預設一開始就有問題,帖木兒和巴布爾,土耳其、印度和大明的情況都不一樣,
同一套劇本不能套在不同時空環境中。
2.帖木兒沒那個時間也沒有想過要改造佔領區,以他的繼承制度來看,帝國100%會分裂,
大明只要活得比他久就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