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einherd (浣熊提督萊茵哈特)》之銘言:
: ※ 引述《lovecorn ()》之銘言:
: : 阿根廷的經濟被全球大蕭條擊潰,
: : 加上軍事政變,
: : 民主化未成功,
: : 一連串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動盪,
: : 才讓阿根廷沒有辦法穩定發展,
: : 否則以阿根廷的條件,
: : 應該有機會像澳洲人一樣爽爽過才對,
: : 客觀來說, 以阿根廷的條件,
: : 有沒有機會成為經濟強國?
: 其實您的問題我個人淺見是要改一下
: 不是阿根廷沒有成為經濟強國, 而是為何阿根廷無法保持經濟強國.
: 這兩個問題不一樣.
: 因為現實是, 阿根廷在20世紀初期是經濟強國, 並且維持到20世紀中葉
: 甚至是到20世紀80年代還是經濟強國. 之後才越來越每況愈下.
: 所以在1970~80年代有大量台灣人移民阿根廷, 因為當時阿根廷經濟條件非常好
: 但是這批移民又有一大批在1990年代以後移民到美國或是遷居回台灣.
: 因為經濟條件變差了.
: 其實這個現象不只是在阿根廷, 我自己就遇到過好幾個案例
: 家族在1970年代或是80年代從台灣遷居到南美洲不同的國家
: 然後在2000年前後又轉移到美國或是回台灣.
: 主要原因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夠吸引人,
: 尤其是相對於2000年前後亞洲國家或是美國的經濟成長
: 當然我也不是經濟學家,
: 我也很好奇為何2000年前後開始南美洲的經濟成長速度不再吸引人
從1982年墨西哥債務後就開始不吸引人
然後接下來幾年中南美洲連環爆
被稱為中南美洲〝失落的十年〞
https://bit.ly/2W6uaDv 拉美債務危機簡介
: 甚至還發生例如阿根廷這種曾經是全球經濟強國的國家殞落
: 更不要提委內瑞拉這個經典的失敗國家, 從一個相對發達現代化國家變成今天的窘況
: 我個人是認為這個問題很有趣
: 因為同時期的亞洲國家, 不管是發達的新加坡或是南韓
: 或是不發達的泰國 越南 菲律賓 印尼, 都經歷很成功的經濟成長
: 為何同時期的拉美國家就是沒有這麼亮眼的成長率?
亞洲也經歷過相似的事
名為〝亞洲金融風暴〞
https://bit.ly/2pRS84W 維基─亞洲金融風暴簡介
: 我個人不專業的想法是, 現在國際經濟是一個各國競爭的環境
: 過去的贏家, 未必能在競爭環境下繼續維持領先地位
: 所以每個國家 公司 個人都必須在商業競爭環境下維持競爭力
: 我猜測拉美國家應該是在這段期間, 面對亞洲國家, 失去了競爭優勢
: 但是是哪方面的經濟競爭優勢我就不知道了
中南美洲的問題台灣人應該非常熟悉才對
因為所有事情全都在台灣史跟中國近代史出現過
連做的事都非常相近
中南美洲各國的基本背景如下
土地集中在少數大地主手上
舊社會的政經核心是地主、軍閥與官僚買辦(這些台灣史跟中國近代史一定會提吧),
這些形成一個特殊階級,為中南美洲專有的術語〝高地酋〞
https://bit.ly/2IWVGzN 維基─高地酋簡介
而各國經過革命、軍事政變之後
這群人挾政治與經濟優勢
從農場主轉身一變成為資產階級
依然把持國家政經大權
而這些國家經濟是透過大量借貸外債發展進口替代
不覺得這些名詞很熟悉
台灣史現在的課本不知道還有沒有?
以前都一定會談到台灣從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
他們做的跟台灣很相似
只是國內政經情勢讓他們後面那段走的很艱辛
尤其在石油危機爆發後
由於中南美洲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可以輕易借到大量的外債
而礦產又吸引大量熱錢湧入
形成經濟上〝虛假的繁榮〞
下場就是當熱錢撤退
這些國家接連爆發債務危機
而國內的政經情勢為何讓他們無法輕易轉向出口替代?
因為〝高地酋〞的存在
進口替代對他們有這個最大的好處:
保護完好的市場環境
想一下台灣的國產造車工業,我想這很容易理解
當本地廠商可以免除高額的進口關稅,並且受到國家政策資助,
這群人的經營跟技術水平不用太高,就能有不錯的獲利
自然不想改
缺點也很明顯
我引一下https://bit.ly/2Zy3Q7u的觀點
1、保護完好的市場環境抑制了企業的積極進取精神,使經濟發展易產生高成本
和低效率。
這主要是因為在嚴密的保護中,本國企業感受不到來自進口產品的激烈的生存競爭。
對進口產品的數量限制,使本國企業的產品即使質量差、價格高,也仍然有銷路,
也同樣有利潤。
在這種環境下的企業就會滿足於既得利益,就會失去自我完善、不斷改進技術
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
長期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國家所普遍存在的企業的低素質和生產的低效率就是
由此產生。
2、經濟發展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現代經濟發展非常註重規模效益問題,一個企業或一項生產的產品量只有達到
一定的規模,經濟效益才能提高。
進口替代戰略下的企業生產主要面向國內市場,政府並不特別鼓勵去開發國外
市場,這就使產品銷售受到很大限制,囿於了收入水平低、消費層次淺的國內
消費者群。
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生產規模的合理擴大,並使企業的生產設備
和人員常常得不到充分運用。
在一些較小的國家和地區中,這種消極作用尤為明顯。
3、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逆差狀況長期得不到緩解。
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目標之一是想通過保護貿易政策限制產品進口,以便改善
不利的國際收支狀況,然而,該戰略實施的結果表明,這一目標遠遠沒能達到。
所實際達到的結果不是進口產品量的大幅度減少,而是進口商品結構的改變:
資本品的進口代替了消費品的進口。
資本品的進口,無論是機器設備還是原材料,都是為了提高國內的工業化水平,
以實現用國產品代替進口品這一重大戰略目標,因而這一階段多進口些資本品
是合理的和無可厚非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應如何去平衡這種進口貿易以實現外匯的收與支相等呢?
解決的途徑只能是出口創匯。
可是這一時期的各種政策並不有利於出口創匯。
一方面,政府並沒有特別的優惠政策扶植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使企業更願意留
在風險小、盈利有保障的國內求發展。
另一方面,此時的保護性政策使企業普遍生產成本高、效益低,不具備進入國
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再加上高估本幣幣值的匯率政策,使不利的出口局面更加被動,尤其是傳統的
出口強項——初級產品的出口,也受到了這種匯率政策的抑制。
4、進口替代戰略易造成市場信號扭曲,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和產業結構失衡。
進口替代戰略下的政府對經濟運行的干預較強,比如過重的進口許可證限制、
過多的政府補貼,這些都會使市場信號出現扭曲,使產品價格不能正確反映
一國資源的稀缺程度,從而導致資源使用上的浪費和產業結構上的傾斜。
如保護政策所重點培植的國內進口替代行業,會因為產品價格高、利潤大而誘
導廠商們無節制地向這類行業投資,最終會導致產品滯銷、設備閑置。
這一時期,為了節約外匯,國家關稅政策也重點限制非生活必需品(如奢侈品)
的進口,這就在國內形成了一個保護良好的該類產品的生存空間,沒有國外競
爭對手,穩定的賣方市場,引致國內資源大量地投入這類目前尚不應過多投入
的行業。
所以進口替代通常不能實施過久,在達成經濟升級與轉型目標後,就應該轉變
經濟戰略思維。
而高地酋大量借貨的另一個目的是:討好民眾,尤其是工人階級
這可以從阿根廷著名的「貝隆主義」看出
https://bit.ly/2V0tByP 貝隆主義的歷史
中南美洲有很多革命運動與軍事政變
像著名的切‧格瓦拉就主張:革命應該在拉美整個大陸同時進行
所以左派路線在中南美洲一直是顯學
討好工人更是重中之重
很多外國資產沒收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而且經過〝失落的十年〞
被國際貨幣組織與歐美監管的中南美洲諸國雖然奉行〝新自由主義〞
但前面提過,〝高地酋〞有政經特權
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果實大多被外資與他們汲取
造成貧富差距更加擴大
民主化的浪潮讓民選政府更加討好選民
造成福利的無節制支出
國家財政難以擺脫債務危機(近期最有名當屬委內瑞拉)
中南美洲就一直深陷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
以上是非常粗淺的介紹中南美洲的狀況
天底下沒什麼新鮮事
中南美洲上演過的
希臘、辛巴威、土耳其接著演
不要想違抗經濟力量
不然經濟力量的反撲遠超政治所能控制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