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83年開始 一直到1784年甲辰戰爭爆發間的一百年 被稱為百年盛世
結束了安寧時期後迎來的並非衰敗 而是東寧人展現這100年發展成果的機會
不過當時除了林爽文之外 就連神宗大王鄭熙也不相信這點
—
對部下所敘述之東寧新軍感到畏懼的乾隆皇帝
終究無法接受東寧第一王國這個巨大的威脅
自己的祖父竟養出這種難以言喻的怪物
(當然是乾隆的個人想法 當時東寧遠不及這種程度)
若不趁島夷成氣候前滅之 自己和祖父康熙都無法背負這份歷史責任
於是向東寧寄出國書 表明要撤廢其獨立藩屬地位
廢除東寧國王 大員島則由清國直接管轄 全軍解除武裝
若不接受則「血洗大員,王相問斬,留島不留人」 引起全國震恐
個性軟弱的神宗讀畢國書驚慌不已 緊急召開會議商討對策
儘管知道東寧軍已在甲辰戰爭中打出令清國觀戰武官驚艷的戰果 也知道歐洲武器的強大
而且100年前就曾經一度擊敗過清國 不過清國經過康雍治世 乾隆的執政 已經來到了國力
盛
期
多數朝中大臣都不認為與清國作對會得到好的結局 這時相國林爽文發表了歷史留名的「
王
前演說」:
-
吾觀此百有廿四年,太祖、太宗二王立基於斯土,
世祖守之,仁宗拓之、宣宗改之、憲宗營之,方有寧國。
二年前我輩方終甲辰之亂,而今史事重演,此乃我輩存亡之夕,棄戰而降者,定有昭昭未
來
乎?
否也!庭有蟲唯殺之,國有敵唯抗之!
百年前,先王聖明,滄海克清,我輩方得而歌之。
今若我輩盡獻睿智及勇武,則大員得長存,百年後之人亦得歌我等之功業!
-
此舉鼓動了國王和群臣的士氣 全國上下進入了積極的備戰狀態
在海外進行活動的海商 也在得知消息後紛紛返國 用商船安裝大砲 火槍 將水手訓練成合
格
的戰士
朝廷也緊急從日本、英國方面調集了數百艘帆船
看似烏合之眾卻數量龐大 士氣高昂 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所安身立命的土地而貢獻微薄之
力
最後東軍組建了610艘戰船的水師 有小型的私人用船、中型的帆船 也不缺乏新軍的大型
炮
艦
兵力則是達到31000人
4月15日鄭熙向清國寄去國書 表明將不屈從並反抗到底
乾隆讀後大笑 派出福建將軍恆瑞、水師提督黃仕簡及陸路提督任承恩
率領戰船720艘、陸軍24000人從廈門出發
當時正是風浪緩和的春天 東軍深明海象 為了阻止清軍登陸澎湖 而在各島建造了厚重的
防
禦工事
300艘東軍戰船圍繞在澎湖外海 組成堅實的防禦陣與清軍對峙
4月23日中午刮起東風 清軍認為東軍會輕易突擊因而散開陣形 想要趁東軍突入火網後圍
殲
但是東軍僅派出了5艘敢死艦 清軍察覺有異但為時已晚
二十艘配備巨大側砲的大型帆船 從北方 南方各排成一列
以不到一公里的超近距離 高速且不間斷的包夾砲擊清軍艦隊中段
清國在1683的澎湖海戰結束後 施琅便將當時使用的大型鳥船拆毀
也因為小看東軍的改革成果 因而沒有做好準備 以致於這次征東所使用的大多是中小型的
趕
繒船 大砲也多半老舊不堪
反觀東軍在40年的革新之下 學習了英國當時用以稱霸大海的戰艦縱列戰術
擁有側面配備大量舷砲火力 被東寧人稱為「戰列艦」的巨大帆船
水師提督黃仕簡沒有看過這樣的戰列砲擊戰術 作出了錯誤的應對
命令全隊揚帆順著西風 撤出東軍戰列艦隊的火網 但是東軍火網之密集使清軍損失巨大 1
50
餘艘戰船付之一炬
東軍的後側艦隊55艘鳥船、72艘趕繒船迅速順風追擊 清國將領烏什哈達在東將莊大田率
領
的分隊砲擊下陣亡
前鋒的福建將軍恆瑞被轟斷右手
東軍整個下午在海上一路追擊24公里 以29比161的慘烈戰損比大敗清軍 擊殺9000多名水
手
入夜後清軍終於得到喘息修整的機會 東軍也回到澎湖補充彈藥
戰鬥比誰想像的都還要順利 彷彿重演了1683年的那場勝利一樣
不過這次東寧已經不再支離破碎了 剛結束了內戰 定於一尊 且有林爽文作為相國
又面對清國這個建國以來最大假想敵的威嚇 帶著畏懼應戰的東寧卻又取得巨大的勝利
現在正是充滿士氣之時 誠如林爽文所言的 今之東寧已非昔之東寧
東寧海軍少將莊大田認為清軍若動員東南沿海全部艦隊 則東軍雖不敗也難以取勝
必須趁著風向海象有利 在清國沿海島嶼奪取據點 並進行登陸作戰 以陸軍的絕對優勢碾
碎
清國東南
4月24日早上5點03分東軍艦船從澎湖出發 並且命令在小琉球等地待命的艦隊向澎湖西
方外海集結
打算一次全殲清國海軍 以進行奪取金門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