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7重寫了一遍,後來想想也覺得甲午戰爭不可能不介入
我算是第一次寫近代的海戰,如果有寫不好的地方也請指正喔
-
1885年,清國的慈禧在考量了諸多因素後,
雖然百般不願意,但仍決定與東寧重啟外交窗口,
雙方在廈門簽訂東清修好條約,
內容包含清國承認東寧為平等的獨立國家、承認福建為東寧領土等,
在條約中,清德宗和東寧武宗互稱為「大皇帝」,
清國文武百官大為震撼,至此中國千年的華夷體制土崩瓦解。
另一方面,日本則是因為去年的甲申政變與清國關係緊張,
雙方雖然後來簽訂了天津條約,各自從朝鮮半島撤退,
但是彼此的態度仍劍拔弩張,日軍參謀部甚至訂定了征討清國方案,
朝野上下開始加強資金投入,積極建軍,與滿清打一場賭上國運的大戰。
而東寧也注意到日本開始介入朝鮮事務,因此立刻展開了外交操作,
外交大臣陳倫栩與清國的李鴻章在蘭芳共和國首都坤甸密會,
將日本排出,由兩國共同決定朝鮮的命運,簽訂《坤甸朝鮮條約》,
清國正式承認東寧為同盟,並准許東軍在朝鮮以清軍顧問的身分駐紮,
之後,東寧派遣陸軍大將蘇士章任駐韓軍官,接受清皇「指派」駐於首爾,
密切關注清日兩國動向,此時已進入甲午戰爭前夕。
1894年的夏天,朝鮮發生東學黨叛亂,清國出兵鎮壓引來了日本增兵,
後來一連串的事件使兩國正式爆發戰事,
9月17日清國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潰,陸軍也開始向滿洲潰逃,
引發了各國的震撼,本來東寧希望讓日清海軍兩敗俱傷,
一舉奪下整個極東地區的制海權,但黃海海戰的結局戳碎了參謀部的美夢,
多名軍官擔心日軍取勝,緊急入宮請求出戰,
海軍部提出跳島戰術,利用機動性奪取小島、包圍大島,
避免進入沖繩本島進行陸上作戰,減少不必要的戰損,
在戰術制定完成後,
高璃皇帝便發布俗稱「聖旨」的皇室命令,繞過國會,直接向日本宣戰,
零時差發動風颱行動,以閃電攻勢佔領久米島、沖永良部島和奄美島,
https://i.imgur.com/8H0EDhc.png (x為戰場,藍色為被東軍佔領的島嶼)
包圍並孤立住沖繩本島的日本陸海軍,此後派遣艦隊北上,
共包含13艘艦艇,由海軍名將李尊希上將擔任艦隊總司令,
旗艦為7150噸的鐵甲戰列艦瑞雪號,另有「冷雪」、「九降風」等大艦,
希望引誘日軍出戰,在種子島附近捕捉到了日軍行蹤,
東軍隨即全速向聯合艦隊前進,
東日兩國第一次海戰-種子島海戰在10月11日早上11時43分爆發,
雙方都是尋戰而來,皆制定了強行奪取制海權的策略,
日本原以為能夠像黃海海戰中再次擊潰東軍,
但排水量巨大的瑞雪號和冷雪號又讓日軍感到畏懼,
不同於清軍的「保船制敵」,東軍的瑞、冷兩艦積極發動攻勢,
向著日方側翼的艦艇追擊,試圖從側邊包圍日本旗艦「松島」,
而日方見狀也將陣型轉為斜行,向東軍側翼進逼,
雙方艦隊不斷迴轉,進行著激烈的膠著戰,
直到日方巡洋艦「筑紫」行跡遭到東軍巡洋艦「新城」、「干城」捕捉,
受到了猛烈的火力攻擊,舊式艦「扶桑」和「比叡」前往救援,
卻不敵東軍的火力,遭受了嚴重的損害,
趁日軍亂了陣腳時,巡洋艦「神岡」為首的第3游擊艦隊投入戰場,
東軍在李尊希命令下,發動凌厲攻勢,擊沉多艘日艦,
「松島」甚至遭到「瑞雪」逼近船身,被迫進行近距離對射而嚴重受損,
後來在「千代田」和「高千穗」的支援下才得以離開戰場,
但兩艦後來也遭到東軍主力艦隊的集中打擊,
「千代田」在猛攻下受損,「高千穗」沉沒,
17點11分,太陽開始落下,各艦皆電「瑞雪」曰日軍已開始撤退,
李尊希最後發出「停止戰鬥」的信號,種子島海戰就此結束,
他在日記寫到:「日頭已經落去矣」,
這句話下一次出現是在1945年春天的坊之岬。
東寧在種子島海戰中大獲全勝,
日本的海戰力量遭到痛擊,連帶失去好不容易獲得的黃海制海權,
然而,當時清軍在鴨綠江戰線上卻正在遭到猛烈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