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厲的安警法、有效的宣傳,使國內共產主義生存的土壤刨除殆盡,事後也因皇帝的旨意
: 而沒有對共產主義者以外的人以安警法處理,但安警法在此後卻一直保留,並在日後為東
: 寧帶來莫大的災難。
東寧書紀 卷十九 反共戰爭
1926年,由東日扶植的中國總統袁世凱因久病而去世,各家勢力蠢蠢欲動,其中最具實力
的軍閥就是江東一帶的蔣中正。在孫文離世後,蔣中正繼承了孫文在1920年代初設立的黃
浦江軍校,培養出了具有實力的軍隊,並且趁著東寧、日本內政問題上的窘境不斷擴軍,
在1927年誓師透過武力來統一中國。
同一時間中國各地的軍閥雖然在保路運動後臣服於東日,但也在袁世凱離世後積極擴軍,
目的除了剿共外,還有在蔣的野心下自保。蔣的統一戰爭進行地並不順利,除了對手抵抗
頑強、必須南北兩線作戰之外,東寧與日本的介入也是原因之一。東日要求蔣中正清黨、
剿滅黨內的共產勢力,否則就要派兵阻止統一戰爭,以防止中國赤化的可能。
蔣的目的是在東日兩國從內政的泥沼中重振前,迅速完成中國統一,因此他一邊向其他軍
閥作戰,一邊進行「快刀斬亂麻」式的清黨。1929年5月,蔣中正已經透過遠交近攻的方
式,剷除各地軍閥,日本支持的張作霖在關內潰敗,返回瀋陽,並向國民政府通電求和。
在張作霖返回瀋陽後,在沖繩首里,東寧與日本召開臨時會議,決定由日本遼東殖民地駐
軍對東北軍進行繳械,並在關外設立魁儡國家。
1929年7月11日,日本首相松田源治批准遼寧軍、在韓駐軍對東北軍進行繳械,日軍從遼
陽、開城出發進攻瀋陽,東北軍不敵投降,史稱七一一事變。次年,東北軍正式解散,張
作霖、張學良父子下野並被強制移居到韓國,受到日本政府的監視。日本實際佔領東北,
並在1931年將東北佔領地和遼東半島殖民地整併為「大滿洲帝國」。
為此,國民政府向國際聯盟投訴,控告日本侵占中國國土,但日本表示根據放棄五族共和
宣言,中國不得對非漢地的領土進行主權聲索。
蔣中正為此打算作罷,並將重心放在內政之上。為了圍剿中國共產黨在湖南的根據地中央
蘇區,決定讓訓練有素的東軍就近參戰,因此與東寧簽訂軍事互助協議,國防軍派遣7個
聯隊進入蘇區。這是東軍第一次面對共產主義者的游擊戰術,多次圍剿之後並沒有取得太
大的成功。事後東軍檢討戰果,決定建立應對游擊戰、密林地形的特化部隊。
在1932年,東寧政府頒布了望昌二十五年建軍方針,建立數支以游擊戰、密林戰為主要功
能的師團,將精銳士兵派往菲律賓的密林、紗崎的山地中受訓,再結合驍勇善戰的原住民
,成立分別被稱為「獵兵師」和「高原師」的第十七、十八特戰師團,大量配備燃燒彈、
機槍以及特殊除草劑。
他們的實戰對手是中國共產黨,雖然有強大的戰力,但是因為中國人對東寧人的不放心,
只讓他們參加幾場零星的戰鬥。儘管如此,面對強大的國民革命軍和東寧國防軍,中國紅
軍依然無法維持游擊戰狀態,展開了萬餘公里的逃竄,1936年終於從湖南到達延安。
1936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未知會東軍的情況下,直接對甘肅山城堡的共軍展開圍攻,因
一連串的指揮失利而慘敗。這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消息傳回東
寧國內後,民眾群情激憤,帝都日報發表〈咱到底閣愛吞忍彼個無路用的國家幾擺?〉(
我們到底還要忍受那沒路用的國家幾次?)的社論,軍官家屬甚至直接衝到皇宮前,請求
世宗皇帝將派遣至中國的軍隊調回。
最後,這場風波以在中的東軍被暫停作戰為結局,造成東中關係一度跌到冰點。事後國民
革命軍對延安進行的多次進攻皆吞敗,最後也在物資短缺的情況下暫時停止剿共,中國共
產黨得到苟延殘喘的機會。
本想執行對蔣暗殺計畫的東寧,在1938年初蘇聯與蒙古人民共和國簽訂互助條約時改變計
畫,決定避免在蘇聯威脅下製造太大的變局。1939年日軍在諾門罕與蘇、蒙爆發諾門罕衝
突,雙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諾門罕戰役結束後,蘇日簽訂日蘇中立條約,日本宣布不會對歐洲事務進行干涉,同一時
期隨著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也隨之爆發。作為日本的盟友,東寧指定侯爵劉大
鳩中將為北亞事務大臣,負責對蘇聯的情報作戰、規劃建軍方向以及與日本的軍事合作事
務。
在劉大鳩的安排下,東寧與日本發表東亞聯合聲明,再次表示東亞國家不會對歐洲正在進
行的戰爭進行介入。美國政府在民意驅使下,以租借法案支援同盟國。面對極大壓力的希
特勒親自否決了巴巴羅薩行動,將主力部隊投入在對英國的攻略上,最後,蘇聯於1942年
6月8日對德毀盟,實施大雷雨計畫,進行全國戰爭動員。
在戰爭爆發時,德方在東線的兵力不足,於是決定以佯敗的方式,減少部隊損失,引誘蘇
軍快速進軍,並在主力集結完畢後,執行對波蘭南部蘇軍補給線截斷的計畫,以蘇軍所不
能抵擋之勢進行多次反攻,「收復」多座城市。
1942年7月21日,紅軍西南方面軍遭到德軍圍剿,多次突圍失敗後,8月9日於波南成建制
崩潰,蘇聯西進的計畫遭到極大挫敗。
時間倒退回到諾門罕戰役後。日本深知憑藉自身的力量無法對抗蘇聯,因此在檯面下進行
先前所無人能想像的計畫:建立「泛亞公約組織」,與國府聯合進行中國境內,乃至於全
東亞的大剿共戰爭,完成日、東、中、滿的軍事整合,建立對蘇絕對國防圈。
此計畫受到劉大鳩中將的贊同,在林朝璋首相和世宗皇帝的許可下,秘密開始安排與中國
的聯繫。經過一連串外交操作後,1942年7月31日,東、日、中、滿四國在基隆國際會館
簽訂《基隆條約》,象徵泛亞公約組織正式成立。
《基隆條約》明定:凡泛亞公約組織會員國,均有以不擇手段之方式剿滅共產主義者的權
力,並有在必要時出兵協助他國清剿共產叛亂部隊的義務。此外,對其中一個亞約會員國
發動戰爭,其他亞約會員國均有權組織反擊,而不須經過正式的宣戰程序。
在基隆條約簽訂後,亞約組織的立刻發表壬午宣言,表示亞約四國會履行基隆條約,不計
一切代價將東亞的所有共產主義組織摧毀,大東寧帝國國防軍、大日本帝國皇軍、中華民
國國民革命軍與大滿洲帝國軍,將戰鬥到極東再無共產主義者為止。
1942年8月15日,由14個師團組成的「唐山派遣軍」從福建、大員分別出發,於南京會合
後開始北上,與中國、日本軍隊會師,展開「橋姬行動」(Operation Hashihime),向
甘肅、關中等地的中國共產黨部隊展開圍攻,在日後影響東亞諸國命運深遠的全東亞反共
戰爭正式打響了。
註:
一、劉大鳩:1886年生於嘉義縣太保街,士族太保劉氏的長子,1929年襲父親爵位。曾任
唐山派遣軍總司令、參謀總長,1954年受封大東寧帝國國防軍元帥。
二、唐山派遣軍:起初由十四個師團組成的部隊,後隨著東寧的大規模戰爭動員,而成為
東寧國防軍史上編制士兵數量、旅團數量最多的部隊。
三、橋姬行動:全東亞反共戰爭的第一個行動代號,以中國共產黨為首要之目標。其名乃
將日中文化結合,因五行中水克火,於是以日本水神「橋姬」命名。對古日本人來說,橋
是國與國的界限,因此橋姬是為了防止外敵入侵而產生的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