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如果日本不佔領南海 轉攻蘇聯海參威

作者: RichardIII (我沒謀殺我姪子!!!!!!!!!)   2021-05-01 12:40:47
※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之銘言:
: ※ 引述《revanchist (revanchist)》之銘言:
: : 也來玩玩.
: : 只針對想當台裔日本人的部分:
: : 只是請想想
: : 1. 如果二戰後日本繼續保有台灣, 包括不遣返日本軍隊及日本移民,
: : 也不改變日本的治台各種政策,
: : 那現在會活得如何?
: : 1.台灣仍然是農業社會, 依然貧困落後, 毫無任何現代工業,
: : 仍然只是日本的糧食供應地. 台灣人不得隨意入境日本.
: : 2.如果認為台灣人將被日本人視為日本人,
: : 台灣人可與日本人同樣生活在富裕進步的環境中, 且與日本人毫無區別.
: : 或是台灣人不被日本人視為日本人, 但台灣人可生活在富裕進步的環境中.
: 3.沖繩
: 沖繩大約有日本本土的2/3 GDP,以及進步的農業和觀光業,工業也不弱
: 台灣大約就是沖繩的翻版
: : 答案在各人心中。
: : 對我而言,如果有人選2, 那代表認知的很多方面都出了問題.
: : 2. 如果現在台灣併入日本, 那會活得如何?
: : 1.日本瘋狂吸取台灣資源, 就算有任何建設, 最終目的也只是為了日本的利益.
: : 2.台灣人將被日本人視為日本人,
: : 台灣人可與日本人同樣生活在富裕進步的環境中, 且與日本人毫無區別.
: : 或是台灣人不被日本人視為日本人, 但台灣人可生活在富裕進步的環境中.
: 3.跟沖繩一樣進步
: 不管日本是不是殖民統治,他依然比戰後來台的國民黨殖民統治更好更進步
: 若退幾萬步不如沖繩,也會比現在好
: : 答案在各人心中。
: : 對我而言,如果有人選2, 很低的可能性不一定代表認知的很多方面都出了問題.
: : 因為台灣併入日本絕大多數人受害, 必定有極少數人受益,
: : 而那些受益的極少數人會選2.
: : 3. 不想說了
: 3.狗去豬來,國民黨來台的難民沒辦法認知自己的爛,
: 沒辦法名正言順地說自己對台灣是殖民統治,這就沒什麼好說的
: 不想說了
http://www.tedc.org.tw/sol2017/sol/handout13.pdf
人家台大經濟系教授不這麼想:
1945 年戰爭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此時由於戰爭時期的破
壞,生產力未恢復,隨即又捲入國共內戰的漩渦,台灣經濟極為紊
亂,通貨膨脹尤其嚴重。接著國民黨挫敗,大批軍隊、難民擁入台
灣,局勢更加不安定。1950 年韓戰爆發,美國把台灣納入圍堵中共
體制的一環,美援開始抵達,局勢才慢慢穩定下來。從 1945 年到
1952 年可說是「混亂調整時期」。1953 年政府開始實施「第一期四
年經建計畫」,大部分學者分析台灣經濟發展多以此年為開始。
從 1953 年以來,台灣的經濟發展事實上經歷許多不同階段,每
階段各 有其特色。我們承續 葉萬 安 (1976、1999) 的研究加以延伸
到 2000 年,而將這 48 年的經濟發展過程分成下列五個階段:
1. 第一階段,1953–1960,為第一、二期四年經建計畫期間,
稱為「依賴美援時期」。
2. 第二階段,1961–1972,是典型的四小龍快速成長期間,稱
為「自力成長與經濟起飛時期」。
3. 第三階段,1973–1984,經歷兩次能源危機,稱為「遭遇國
際經濟驟變時期」。
4. 第四階段,1985–1992,台幣由 40 對 1 美元升值到 25 對 1
美元,稱為「台幣大幅升值與調適時期」。
5. 第五階段,1993–2000,與大陸關係逐漸加溫,稱為「兩岸
經濟關係日益密切時期」。
現就這五時期的一般經濟情勢分析如下:
(一) 依賴美援時期 (1953–1960)
1953 年政府開始推行第一期四年經建計畫,此時台灣與當時大
多數未開發國家一樣,面臨許多經濟方面的困境:
5
1. 由大陸湧入大量人口,失業問題嚴重。
2. 政府除了要應付沈重軍事負擔外,由於人口增加,教育與公
共衛生支出膨脹,財政赤字嚴重。
3. 台灣自然資源貧乏,生活必需品、能源以及農工生產所需的
原料、機器設備等仰賴國外進口供應。而出口主要以糖、米等農產
品為主,非常有限,國際收支有巨額逆差。
就 在 這 段 期 間 ,美 國 的 經 濟 援 助適 時 發 揮 極 大 作 用 。 從 1951
年開始,到 1965 年 6 月底止,前後 14 年半的期間,台灣接受美援
總數 14 億 8 仟多萬美元,平均每年約 1 億美元。
在此援助下,台灣進口大量物資,包括民生必需品、農工原料
與機器設備等,使物價逐漸穩定。若以當時經濟規模,每年總出口
約在 1–2 億美元,因此每年 1 億美元援助所占比重甚高,實為彌補
外匯不足的重要關鍵。同時美援物資出售所得之價款,一部分支援
政府財政,一部分貸於農工建設做為投資,也彌補了投資資金的不
足。
依 Neil Jacoby (1967) 估算,美援在這段期間對台灣資本形成
貢獻約占 31–34%,每年平均彌補國際收支逆差達 91%,而使台灣
經濟成長率提高約一倍。
表 1 數字顯示台灣在這一時期經濟成長率每年平均 7.6%,是
相當不錯的表現;通貨膨脹率每年平均 9.4%,比先進國家要高出許
多,但比起 1953 年前的惡性通貨膨脹,有明顯改善。台灣可說是戰
後美援成功的少數模範之一。
(二) 自力成長與經濟起飛時期 (1961–1972)
這 是 最 令 人 矚 目的 典 型 四 小 龍 「經 濟 起 飛 」 時 期 。 在 長 達 12
年期間,每年經濟成長率平均 10.2%,而通貨膨脹率僅為 3.9%。能
有如此快速成長,物價相對穩定,且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正是
本文所強調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經驗。
在前一階段「依賴美援時期」 ,台灣所遭遇的因難因美援而獲
得部份解決,特別是在外匯短缺與投資資金不足方面。但政府也知
道不能長久依賴援助,必須未雨綢繆準備美援隨時可能中止。而另
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農村部門開始有剩餘勞動力,這也是必須
解決的問題。於是政府從 1958 年 4 月開始採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其
中較重要的有:
1. 推動外匯改革,尤其在 1960 年 7 月 1 日達成單一匯率,將
匯率固定在台幣 40 元兌換 1 美元 。 此單一匯率的實現對於剛起步
的出口產業提供穩定而有利的發展條件。而該匯率一直維持到 1973
年 2 月才首次升值 5%,這在未開發國家中是很難得的成就。
2. 1960 年 9 月訂定「獎勵投資條例」,以減免租稅方式來鼓勵
儲蓄、投資與出口,並排除種種對資本形成或出口不利的因素。
3. 1966 年在高雄港設立「加工出口區」,吸引外人來台灣投資
設廠。由於相當受歡迎,很快達到飽和,於是又選定台中潭子與高
雄楠梓來增設兩個加工出口區。
基本上這些措施是為了解決當時外匯短缺、資金不足與農村勞
動力過剩等急迫性的問題;而其著眼點都是在於吸引外資、促進出
口,並鼓勵國內的儲蓄與投資。其結果使出口產業蓬勃發展,造就
了一個「出口帶動」的經濟發展奇蹟。在這 12 年期間,台灣的出口
金額從 1961 年 1.9 億美元至 1972 年增至 29.9 億美元,足足增加了
15 倍,平均每年成長率高達 28.1%!
8
有關這一時期的發展,我們特別強調下列幾點以便加深對台灣
經濟的瞭解:
第一,1966 年「加工出口區」的設置在當時是一項創新。本質
上是在臨海地區設立以加工出口工業為主的免關稅特殊工業區。在
區內行政手續簡化,所有進口原料、零件、機器設備免關稅,出口
也不必辦退稅。以此吸引外人投資設廠,在當時是為了要解決外匯、
資金短缺及農村過剩勞動力等急迫性問題。但事後執行結果,引進
國外甚多新技術與工廠管理辦法,長期而言對國內工業技術提昇有
相當的擴散作用。直到今日,這三個加工出口區仍在運作,而這個
制度也廣為國際間所模仿採用。
第二,日本經濟從 1955 年進入高速成長期,到了 1960 年代中
期有了大量外貿出超。此時日本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其國內工資迅
速上升,生產成本劇增;二是由於對美國商品輸出增加迅速,導致
美國設置關稅或非關稅壁壘。因此日本的紡織和電子公司為了利用
台灣低廉工資和突破美國限額限制,紛紛將耗費勞力多的生產製程
搬到台灣,加工後運回日本;或將半成品、零件運到台灣加工裝配,
貼上台灣製造標記,再轉銷美國(2 )。
1966 年台灣設置「加工出口區」正迎合日本利用台灣廉價勞動
力在台灣建立加工裝配基地轉銷美國的實際需要。如此台灣在市場
上依賴美國,在生產上依賴日本,三者逐漸形成一個密切的「三環
貿易結構」。而在這一過程中,台灣貿易收支也逐漸顯現對日逆差、
對美順差的現象。
第三,美援於 1965 年中止。但大約在此同時,越戰戰情升高,
台 灣 積 極 爭 取 越 南 美 援 在 台 灣 採 購 物 資 , 因 而 對 越 南 出 口 迅
速 增
加。以 1966 年統計來看,台灣對越南輸出達美金 8,600 萬元,在當
年 出 口 中 僅 次 於 對 美 國 與 日 本 的 輸 出 而 居 第 三 位 , 占 出 口 總
值 16
%。若依越南官方統計,台灣高居供應國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因
此我們可說,越戰所引發的物資需求在台灣經濟起飛時期,也扮演
9
了相當程度的促進角色。
第四,除了政府政策與國際間一些有利因素外,促成台灣經濟
起飛的一個基本重要條件,乃是大量工資低廉而素質高的勞動力。
隨著經濟發展,台灣農村部門開始湧出剩餘勞動力。這些勞動力不
僅數量多,工資低廉,且接受普及教育而素質高。若與國際間比較,
台灣當時的製造業的每小時工資只有日本的 1/4,美國的 1/22 (3 )。
甚且在當時威權統治下,工會活動受到約制,勞動爭議被禁止。這
些都是吸引外資的極大誘因,也是支撐出口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我
們可說,在 1960 年代經濟起飛時期所建立的產業是以廉價勞力為基
礎的勞力密集型出口產業為主。
(三) 遭遇國際經濟驟變時期 (1973–1984)
1973 年 10 月第一次能源危機發生,原油價格由每桶 2–3 美元
劇漲至每桶 11–12 美元,引起全球性不景氣與通貨膨脹,即所謂
「停滯性膨脹」(stagflation)。台灣受此國際經濟驟變影響,經濟成
長率由 1973 年 12.8%下降到 1974 年 1.2%;通貨膨脹率則於 1973
年跳至 15%,1974 年更達 32.4% (見表 2)!
1974 年與 1975 年是兩年艱苦因應時期,到了 1976 年才算調適
完成,並再度展開連續 3 年的快速經濟成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