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如果日本不佔領南海 轉攻蘇聯海參威

作者: RichardIII (我沒謀殺我姪子!!!!!!!!!)   2021-05-03 19:15:15
噢對了,剛剛找到這篇:
https://tinyurl.com/du2fvh4m
摘 要
基礎設施是建造國家的機制,發揮協調國家、社會和自然之間關
係的作用。國家並非已完成的法理主權實體,而是必須以發展計劃及
基礎設施為媒介,持續建造和維護國家以確保正當性。本文回溯日本
殖民迄今四個階段國家建造的基礎設施部署:(1) 日殖體制將台灣轉變
為商品化農業基地及大東亞共榮圈南進基地,以現代基礎建設調動自
然資源,建立統治的物質部署和正當性。(2) 美援規劃體制在冷戰格局
及威權侍從體制下,以基礎設施物質化了自由中國的宣告。(3)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十大建設及十二項建設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升級,迎
合加工出口經濟的快速增長,彌補中華國族的正當性缺損。(4) 1990
年代以降,面臨中國與東南亞後進工業化追趕、全球資本主義競爭及
台灣本土化與民主化趨勢,經建計畫強調產業轉型、區域競爭、數位
建設、社會福祉、民間參與、地方分權、生態現代化及文化治理等課
題,呈現多層次的基礎設施中介之國家、社會與自然關係。然而,2000
年以後,前瞻性競爭轉化為治理困局下的應付型競爭,基礎設施部署
的內蘊危機則映照出國家的正當性難題。
關鍵詞:發展、規劃、正當性、國家與社會關係、人與自然關係
摘取部分內容:
瞿宛文(2000,2007,2009,2010,2011,2017)關注台灣經濟
奇蹟的原因,以及東亞後進國晚近經濟轉型的危機與轉機。她主張,
相較於學界對日本殖民建設遺產及美援的重視,台灣戰後經濟發展還
必須考慮致力實業發展、源自中國大陸的財經官僚體系(瞿宛文,
2009)。她認為這些於戰後推動經濟發展的「儒官」,擁有溯自晚清知
識分子的「救亡圖存」意識形態,構成戰後台灣社會的現代化「發展
意志」。張國暉(2013)也回溯晚清以來科技與社會的互動,探討台灣
科技官僚於 1960 和 1970 年代興起的歷史脈絡,強調科學、技術和工
程都內蘊了政治價值。他呼應瞿宛文的觀點,主張晚清以來「救亡圖
存」、「理工救國」等中國國族意識形態,對早期技術官僚養成有深遠
影響。但由於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干擾,直至 1960 年代冷戰格局和威
權統治背景下,才結合了國族復興、經濟發展和科技倡導三者,形成
台灣技術官僚的特徵。
但張國暉(2008)認為,我們不能將技術官僚視為均質同一,而
應區分財經、產業及基礎建設等不同技術官僚的專業實踐特性。他以
台灣高鐵規劃為例,說明基礎設施規劃文官的專業實踐如何展現了經
濟成本考量,以及獨有的技術混合實作(張國暉,2008),呈現特殊工
程文化(張國暉,2009)。他更將高鐵工程師的專業實作置於台灣解嚴
和民主化背景下,認為威權轉型脈絡促進了工程師社群的主體性追
尋,進而影響高鐵設計和方案選定。相對於忠誠、簡便、安全、技術
至上等價值,高鐵工程師將開放性置於優先考慮,先從事土木結構設
計以利各國機電系統都能參與競標,藉此改變台灣與國外工程師之間
的支配關係(張國暉,2011)
不過,懷抱救國意識和發展意志,乃至於追求主體性的技術官僚,
必須置身於制度和組織脈絡中方能發揮作用,也受其限制。瞿宛文
(2017)曾詳述戰後台灣經建體制的萌發與轉化。她所謂的經建體制,
是指推動經濟發展的先驅者,及其界定的工作與組織架構、作事方法
和政策的複合體;制度是遊戲規則,而組織是玩遊戲的單位(瞿宛文,
2017:162)。瞿宛文將國民政府的經建體制溯自 1935 年成立的資源委
員會,該機構以較健全的規章制度組織了現代化人力、組建公營企業
群、推動基本工業,更培植了戰後接收日偽企業的人才,奠定接收與
恢復台灣日人企業和設施的基礎。1951 年美援恢復,除了遷台的農業
復興委員會、美援運用委員會、美方顧問懷特公司駐台機關等,另在
美方要求下成立財政經濟小組委員會,1953 年改組為經濟安定委員
會,接手省府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權責,形成穩定的中央層級經建規
劃體制。1958 年經安會裁撤,由美援會接手業務;1963 年因應美援結
束,改組為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3 年改組為經濟設計委員
會,1977 年改組為經濟建設委員會(瞿宛文,2017:222-270)。最後,
經建會於 2014 年與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合併組成國家發展委員會,但
已非經安會時期通過美援以高薪聚集人才,享有高度自主能力的推動
發展機制,而淪為形式化的政策協調平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