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斯其人其事]
首先,這位波蘭將軍是Wladyslaw Anders
(瓦迪斯瓦夫·安德斯),1892年出生於沙俄統治下的波蘭
華沙
1939年波蘭遭到瓜分,他被俘虜和脅迫加入紅軍,但沒有屈
服。
後來因為德國進攻蘇聯,蘇聯允許他集合波蘭人組成著名的
「安德斯軍團」和德國作戰。
之後因蘇聯和英國的合作,允許他率領這些部隊離境,於是
參加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並隨同盟軍在義大利等戰場作
戰,但因蘇聯另立波蘭共黨政府,原先的流亡政府已失去立
足點,他決定繼續留在英國,1970年去世
[安德斯觀點: 德國應該怎樣進攻蘇聯]
在他所著的 "Hitler's Defeat in Russia"
(麥田出版社翻譯代理版本,書名是「希特勒征俄之役」)
他用相當篇幅,分析希特勒戰略上的"錯誤"
他認為有一條比直接進攻蘇聯更實際的路線,應該強化在
北非作戰的隆美爾「非洲軍」的實力,
一路指向 埃及-> 敘利亞 -> 伊拉克,然後北向攻入土耳其
,威脅蘇聯的南高加索油田
[分析]
當然,我們看這個計畫,第一塊大石頭就是英國的中東部隊
在那之後必須破壞土耳其的中立地位
首先必須克服的難題,就是海運經常被英國海軍阻擋破壞。
德國有個流產的「大力士作戰」,就是企圖解決掉馬爾他島
的英國海空軍據點,但因隆美爾自恃可以快速攻入埃及,
以至於取消了該項作戰。
(否則為了大力士作戰,得先抽調德國在北非的空軍支援)
若要實行安德斯設想的計畫,大力士作戰不可免,而且要確
定義大利海軍不出差錯
其次,不能只是攻下埃及,從這裡到土耳其東邊和蘇聯的邊
界,這個作戰路線並不是普通的遠。能否取勝,變數仍多。
然後就是破壞土耳其中立,他假設蘇聯沒有能耐干涉,這個
假設的可靠度,也是值得懷疑。
當然這條路線除了隆美爾,支持者還有海軍元帥賴德爾
(Raeder),只不過他領導的德國海軍,對於地中海的英國海
軍,又能構成什麼威脅呢?
總之,這也是一種「怎樣威脅蘇聯」的迂迴之計
(但路上怎麼看都是英國的陸海空軍)
歡迎各位提出對於這個戰略路線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