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清廷南征記—皇帝駕崩,皇帝萬歲
全面南下
1772年,清廷重新做足準備,再次南下攻打南明。這一次的進攻將分為三路,西路將會再
一次的迂迴,並且此次在緬北地區一直被漢人所壓迫的緬族將會響應起義;中路部分將會
走大別山,直奔武漢,目標是摧毀襄陽防線補給;最後是東路,此部分將會繼續圍攻長江
以北的最後防禦據點—揚州。
對於清軍來說,經過長達12年的戰爭後,坐擁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兩大平原的生產力以及
康熙時期的攤丁入畝政策優勢逐漸呈現出來,清廷所擁有的總人口數在此時達到九千萬人
,相對而言,南明此時的人口數量約為四千萬,雙方的人口數差距超過兩倍之多。
更重要的是,清廷的屢次南下使南明部分區域的人口開始遷移,這讓南明開始面臨中國各
代王朝面臨的可怕詛咒—稅收減少。人口的遷移導致土地稅收逐漸變的浮動,這進一步惡
化南明政府的經濟,其中又以周藩與湖南地區的假齊王受到的影響最為劇烈。
相反的,清廷在華北地區的統治隨著忠義營的歸降、準噶爾的滅亡而變得更加穩固,因此
在稅收方面也逐漸達到顛峰。就這樣,清軍在一次的南下,準備徹底征服南明。
西線的崩壞
1772年,阿桂與阿伊特拜再一次率軍隊進入四川與滇西,先前清軍已經多次被周軍利用四
川防線進行阻擋,這一次進攻剛開始與先前幾次類似,清軍在攻破川西平原後,再一次的
於川中丘陵地遭到周軍強而有力的反擊,因此推進速度也緩慢了下來。但是這一次清軍往
滇西方向的阿伊特拜則不再往昆明方向前進,相反的他順著橫斷山脈的西南商道而下,進
入緬甸,在緬甸的緬族由於長期被漢人統治,在風俗不同的情況下累積諸多不滿,因此他
們便響應起義,驅逐並誅殺各地漢人商人與官吏。
就這樣,緬甸地區的大起義讓南明的西南地區開始了崩壞的第一步。緬北的起義很快便在
東南亞地區開始傳開,在東南亞地區,包含緬北起義在內,一同反明的民族包括下列:
1. 緬甸民族起義
2. 清邁王國起義
3. 越北鄭主叛明
4. 民答那峨島土著起義
5. 蘇祿蘇丹國獨立
6. 汶萊蘇丹國宣布脫離南明藩屬
這些民族的起義都伴隨著排華浪潮,大量的華商、官吏與拓墾民都遭到殺害,為了自保,
南洋的華人開始重新聚集再一起,推舉領袖以求抗敵。而秦藩與周藩在與清朝的戰爭中無
暇顧及東南亞,因此兩大藩也都只能承認各地的地方領袖,並給予官職。這些官職包含民
答那峨事務總理、坤甸巡查使、統理淡馬錫克與巴丹等地軍民總統等等,這些官職的給予
讓當地民眾也開始如同東寧一樣,走上地方自治的道路。
緬甸起義延燒
在緬甸鼓動起義後,緬族領袖—辛標信率領清緬聯軍,在曼德勒一帶將效忠於周藩的撣泰
聯軍擊敗,順著過往的西南商道攻進雲南境內,就這樣,雲南地區也開始陷入更為沉重的
戰火中。
1773年年底,清緬聯軍重回雲南,他們再一次攻破大理,掠奪昆明周圍地區,並且這一次
他們向北攻下了曲靖府。接著自南方攻入四川,並且開始朝川東前進。
當這個消息傳至四川,此時周王劉知憲早已將身邊的軍隊派至四川中部防線與阿桂作戰,
因此劉知憲只能緊急徵招過往川東十三家的民兵,並且全力在重慶防禦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