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每次講到和製漢語就會碰到這種
開始翻故紙堆戰比較誰早
來證明我們中國人才不是受日本人影響
會覺得開心就好
但真的沒什麼意義
因為你翻故紙堆頂多可以戰誰先
但無法說明為什麼是這麼翻
為什麼這個詞會變成現在這個意思這個用法
你可能是想要維護民族自信心之類的
但結局就是抹掉了脈絡
然後我講的是「漢字對譯」
日本人一直都是直接用イデオロギー的
因為日文中沒有詞彙可以精準表達該字含義
而漢字對譯是作為輔助理解該片假名詞彙在該書中的意義使用
若不是在該書、漢字對譯也要跟著文脈改變
當然中文沒有片假名
就只能直接把漢字對譯拿去用
脈絡就扔掉了
就中文一字一譯的習慣
在其他書也是照用一樣的翻譯
也就回到普蘭可最初的問題
怎麼翻這麼爛、意識還有形態還可以分類的
其實離開該書
能不能這麼翻就必須再討論
※ 引述《moslaa (良心台派+正義DPP支持者)》之銘言:
: google了半小時,整理一下所得。
: ※ 引述《tomer (卯月影)》之銘言:
: : 因為意識形態一詞
: : 是日本人在翻譯馬克斯的巨著德意志意識形態時
: : 根據馬克斯的文脈做的漢字對譯
: 1.
: 依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書清單,
: 單獨翻譯該書成日文最早是
: 1916年。
: 且要注意這個版本把 Die deutsche Ideologie 中的"Ideologie",發音翻譯成
: イデオロギー
: 以下為日本國會圖書館截圖
: https://i.imgur.com/4gJ5shf.png
: 2.
: "意識形態"作為日文名詞,如以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書為準,
: 第一次出現是
: 1923年。
: 3.
: Ideologie在日文亦可用意義來翻譯成 "觀念形態/思想型態" 等。
: 有趣的是,其實現在這個字如要日文意譯,
: 反而不會翻譯成 "意識形態"。
: 佐證資料
: a. 日文維基
: b. 據說網路最大的英和字典
: https://ejje.weblio.jp/content/Ideology
: : 華人為了避免承認現代華語中
: : 有一大堆和製漢語
: : 通常會把日本人這一段抹掉
: (其餘恕刪)
: 4.
: 哪有這回事。舉證
: 張秀琴
: 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與接受:1919—1949
: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 2013-04-11
: https://www.dswxyjy.org.cn/BIG5/n1/2019/0617/c427184-31160387.html
: :根據已掌握的文獻記載,
: :中文“意識形態”一詞最早出現於1919年。
: :北京《晨報》副刊“馬克思研究”專欄上連載了陳溥賢的譯文
: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文中提及,
: :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上經濟的構造。這就是社會真正的基礎了。
: :在這基礎之上。再構造法制上政治上的建筑物。
: :適應社會的意識形態”。
: 李紫娟,孟桢
: 意识形态概念与 20 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文学变迁
: 中南大学学报 2016年 第22卷第6期
: https://i.imgur.com/9aKFaAl.png
: 從上面舉證可以看到,至少並未隱瞞 "意識形態" 一詞 與日本人的關聯。
: 當然板友如果辯解說我是講是多數情況,而非專指意識形態一詞,
: 那有空我再討論。
: 5.
: 不過,為了謹慎起見,我針對上面4.情報所言
: 河上肇的馬克思唯物史觀一書,做了一點google,
: 意外發現,
: 河上肇在1919年(含之前),並沒有出過這本書,
: 最接近的是
: 1923年 唯物史観研究 (弘文堂書店)
: 簡單說,雖然陳溥賢在1919年翻譯了河上肇的某本書或是某篇文章,
: 但只要沒看到原始日文,
: 其實無法排除河上肇是用イデオロギー (注意我寫在開頭的1.與2.的時間點)
: 換句話說 "意識形態"也可能是陳溥賢自己的發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