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版:http://anne.hou26.org/tvreview.htm
歷年改編:http://anne.hou26.org/tv_series.htm
第一部 Anne of Green Gables(1985)
原作《Anne of Green Gables》(1908)由鄰居閒談開場,但影集改從安妮的視角開始,
讓觀眾一開始就進入安妮的幻想世界中,緊接著由哈蒙先生之死以及安妮在哈蒙家的工作
狀況,感受到幻想與現實的落差。
Megan Follows雖已十六歲,髮色倒也不是多紅,但她個子嬌小、演技佳,詮釋十一歲的
安妮全無違和感,而嚴厲、未婚的中年女性瑪莉拉,也難不倒曾經風情萬種的Colleen
Dewhurst,她們兩人對戲,張力十足。Richard Farnsworth飾演默默關懷安妮的馬修,其
內斂的演技亦教觀眾印象深刻。
在影集上半段,觀眾看到了安妮抵達Green Gables、染壞頭髮、結識黛安娜等等橋段,發生順序
不盡然與原作相同,但其場景、演技讓人感覺到「這確實就是安妮」。好比男主角吉爾伯
特在安妮上學第一天拉著她辮子叫紅蘿蔔,結果被安妮拿石板敲了一記,這個在原作中令
讀者印象深刻的橋段,85版影集還原度頗高。時年十八歲的Jonathan Crombie也以青春
活潑的模樣,順利成為歷代吉爾伯特中,最受觀眾歡迎的一位。
上半段結在安妮邀請好友黛安娜飲茶,卻誤將酒作果汁款待,致使黛安娜之母巴利夫人令
兩人絕交的悲劇。
下半段有兩大頭戲,其一是安妮與黛安娜恢復往來——救了黛安娜的么妹蜜霓梅,於是巴
利太太對安妮大為改編,而安妮甚至還收服了黛安娜難纏的姑婆。其二則是安妮在課業方
面出色的表現——史黛西老師說服卡斯柏特兄妹讓安妮報考皇后學院,安妮成功考取,並
在一年後取得教師資格。
在這些橋段中,編、導成功展現了重組原作劇情的功力,比如成功將安妮扮演The Lady
of Shalott 卻沉船的尷尬與放榜的喜悅連在一起——安妮被吉爾伯特所救,吉爾伯特在
船上告訴她放榜的消息。相較於同時代的少女小說,《清秀佳人》原著設定上最大的特
點,就是男女主角的愛情源於競爭。原作中告訴安妮放榜消息的人是黛安娜,影集去除了
黛安娜與安妮課業的連結,反倒提升了吉爾伯特的戲份,可說刻意強調了原 作的「競爭
—愛情」設定。
另一個較為戲劇性的改編是馬修之死——原作中馬修是在讀報時倒下的,並未留下遺言。
影集中改為倒在農場,當馬修死在安妮懷中時,還說了「我以我的小女兒為榮」。影集
的表現雖然煽情了一些,但不能否認這樣更適合電視。看到這裡觀眾想必都淚眼矇矓,不
想轉台啦!
總而言之,《清秀佳人》第一部對原作的改編相當引人入勝。即便DVD簡介手冊上細細描
述取景地與幕後工作的細節,觀眾在沉浸於劇情的同時,應該沒有人會細究哪些情節是在
安大略,或是在愛德華王子島取景的呢——畢竟比起十年前的英國版而言,蘇利文公司的
這個版本,服裝與景物已經相當教人滿意了。
第二部 Anne of Green Gables: The Sequel(1987)
由於《清秀佳人》播出後頗受好評,還得到加拿大電視界最高榮譽雙子星獎,於是兩年後
原班人馬又推出第二部。總長約兩百三十分鐘,比第一部多了半小時篇幅。
第二部的前七十分鐘,改編自小說第二冊《Anne of Avonlea》。安妮長大了,成為艾凡
利的教師,仍時常出糗。她在鄉下雞飛狗跳的生活,有兩個重頭戲,其一是賣錯鄰居瑞
秋.林德的牛(原作中是哈里森先生的牛)。這段詼諧的劇情重點可不在於張冠李戴,而
在於觀眾可曾看過如此沒形象的古裝劇女主角——看看安妮與黛安娜跌進泥地裡的劇照
吧!充分顯現安妮不矯飾、平實的形象。
第二個是黛安娜「好心」幫安妮投稿的段落(出自原作第三冊《Anne of the Island》)
——安妮的小說投稿女性雜誌碰壁,黛安娜竟自作主張偷拿去參加徵文。看著為自己
「成就」感到高興的黛安娜,安妮雖然覺得作品被印在廣告上而沾染了銅臭味,卻也不忍
心責怪好友。
安妮追尋理想,黛安娜卻是實際的,這層差異也表現在兩人的愛情觀——黛安娜答應了弗
雷德.萊特的求婚,安妮卻以為外面的天地還很大,不想在村裡找對象。
第二部的下半段,跳過小說第三冊《Anne of the Island》,而取材自第四冊《Anne of
Windy Poplars》——原著中安妮上大學的橋段被取消了,因此吉爾伯特的第一次求婚與
安妮回絕的橋段提前,接著描寫安妮進入城市,變成時髦粉領上班族的情節。
原著裡的大學所在地、虛構城市「Kingspaort」取代了愛德華王子島第二大鎮
「Summerside」,成為這段故事的背景地。雖然場景變了、原作中許多位瘋狂老太只能
簡化為一位,但故事裡那些瘋瘋癲癲、干預教務的豪族倒是刻劃得非常出色。
特別《Anne of Windy Poplars》學校篇幅其實不多,電視劇還將不少
《Anne of Avonlea》校園橋段移植過來。
不僅怪獸家長對校務意見多多,學校裡還有個麻煩人物呢——安妮的同事凱薩琳。原著中
的安妮有大學學歷,因此職位是校長,碰上難纏的副校長凱薩琳,至少位階還比她高,但
改編之後安妮學歷不如人而是靠實務,於是只好屈居副校長職位,難度大增。因此安妮如
何收服凱薩琳、馴化難纏學生「簡.普林格」的橋段,顯得特別精采。原作中安妮的忘年
交小鄰居「小不點兒伊莉莎白」,也變成被排擠的中學女生「艾默琳」,加強了校園主線
。
至於愛情線,如此改編之後,安妮的追求者就不可能是那些嫩嫩的大學男生,而變成有魅
力的家長:艾默琳老爸摩根發揮中年人魅力追安妮的設置,可是成功吸引不少觀眾的目光
——Frank Converse風度翩翩,能和Jonathan Crombie的俊俏抗衡。可憐的吉爾伯特因為
在第二部下半段跑去唸醫學院,跟安妮沒啥對手戲,居然有觀眾期待稚嫩的他輸給摩根。
即便如此,歐吉桑對手只是增加戲劇張力而已(開玩笑,不多幾個人追還算女主角嗎),
吉爾伯特如果輸給他,龐大的原作粉絲鐵定會氣瘋的。所以處理完《Anne of Windy
Poplars》收服神奇寶貝的劇情之後,最後還是要接回《Anne of the Island》結局啦—
—意外使安妮頓悟,終於接受吉爾伯特求婚,快樂收場。
縱使原作許多橋段與人物都刪除了,著實遺憾,但見男女主角在美景中一吻定情,就算是
書迷也會忽略不足處吧。
第三部 Anne of Green Gables: The Continuing Story(2000)
二十世紀最後一年出品的《清秀佳人》第三部,是完全原創的電視電影。
原作中二十五歲結婚成為家庭主婦的安妮,在這部作品中則是三十多歲才結婚的記者,就
職業而言算是參考作者蒙哥馬利的經歷,然而一戰的部分那大約就是編導的偏好了。固然
原作最後一冊《Rilla of Ingleside》是以一戰為背景,但那部主角已非安妮,而是她十
六歲的么女,而且人家從頭到尾都待在愛德華王子島的鄉下,可沒有跑到法國去啊!
原作「主戰」,然而在這部2000年的電視電影中,不可能維持那種調性,於是成了一戰戰
場尋夫記。總之這部變形自公路電影的作品,有點類似法國一戰題材小說《未婚妻的漫長
等待》(Un long dimanche defiançailles),又加上二戰電影《我活著因為我愛你》
(Je suis vivante et je vous aime)裡救助幼兒的劇情。
平心而論,讀過原作譯本的我,覺得原作對於一次世界大戰的視點是舊了些──蒙哥馬利
筆下的戰爭還是很傳統二元對立的正邪之爭,固然這在今日看來非常「政治不正確」,但
別忘了,蒙哥馬利也充分反映二十世紀前半加拿大中產階級女性的目光。一戰期間,她不
像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 那樣去歐洲支援,並未身歷一戰前線、亦未看到二次
世界大戰結束,更不曾捲入越戰後反戰風潮中。因此以自己所熟知的後方、側面角度描寫
戰爭,而不是僭越地實寫戰地,就是她的長處。再者,「反戰」思維在1970年代以降已
是主流,改編時與其再三教條式強調此一觀點,而令接觸過無數同一主題珠玉之作的觀眾
感到無趣,描繪二十世紀初愛德華王子島某個村落的人情瑣事,不才是《清秀佳人》系
列的長處嗎?
人盡皆知,1997年以後好萊塢、歐洲二戰電影大熱。許多主題相類的電影,紛紛趕著這波
熱潮,在二十世紀最後一兩年推出,但卻不是部部都能成功。《清秀佳人》第三部亦然—
—整個看下來,只覺得此劇是把賣座電影的元素東加一點西加一點,湊成了一鍋大雜燴。
《清秀佳人》第三部的製作者實在太貪心。他們似乎不明白,沒有後來尚—皮耶.居內(
Jean-Pierre Jeunet)改編《未婚妻的漫長等待》那種創意,來玩「戰場尋夫」這種劇情
,只會顯得老套。乏力的情節搭上十五年後不再青春的男女主角(看著他們的臉觀眾大約
會想:先生小姐你們都訂婚十幾年了,就算拚事業挪個一天去公證也不難吧),宣告了蘇
利文製作公司《清秀佳人》系列神話的終結,即便2008年重新徵選演員推出前傳,卻是再
也塑造不出1980年代那種經典了。
不過看在《清秀佳人》原作與影集前作的面子上,就算製作再囧、劇情再無聊,多少也可
以賣版權回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