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留言,還是不來由的想起了一些事。
雖然跟美劇有點偏題,但我還是想打出來。
我大二的時候,修了諮商這門課,教授的話到現在還是印象深刻,每次都會浮現:
「你永遠都無法真正懂那些個案的情緒與痛苦,因為你不是他們。」
我們走過來了,並不代表他們一定就可以。
以現在看來好像沒什麼的過往傷痛,並不代表一定就是無關緊要,小事一番。
當年紀遠離青春越久,就越會遺忘這些小小苦惱對當初的自己是多麼大的波濤。
而我們都不是當事人,也不再是同樣年紀的人,再也無法理解青少年所在意的癥結點。
我想,以過來人的角度去直接論斷,就是忽略了青少年與我們大腦結構上的差異——負責
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皮質並未成熟、荷爾蒙又恣意混亂。
不過教授的另一句話也深植我心:
「但用他們的角度去試著同理思考是你可以給予的。」
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同理,但企圖去同理是必須的。
面對這樣一個的影集,我們該做的不是抨擊或是隱匿,好像把青少年的煩惱與自殺最小化
了。
這樣世界並不會改變。
我們該做的是,讓青少年看到這樣的劇本,同時誘導他們如何面對與應對類似的煩惱,並
警惕去學習同理。
最後給予一個大大的擁抱,提醒我們永遠的陪伴,儘管這世界並不是如此的美好。
而我們也應該吸取這部劇的教訓,正是我們事不關己、大事化小的社會化性格,才真正將
青少年推入火坑。
但說得容易,做得難。
我們共勉之,拒絕成為一個當初不想變成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