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補習班講義是這樣寫的
政府支出增加 所以政府儲蓄減少 因此商品市場的S(r)左移
導致實質利率上升 私人部門消費跟投資會同時減少(排擠效果)
G增加 >> S=(Y-T-C)+(T-G) >> S左移 >> 實質利率上升
全國儲蓄=民間儲蓄+政府儲蓄
說明
因為政府儲蓄減少 所以全部儲蓄減少 導致S(r)左移
實質利率上升 所以投資成本提高 因此投資減少
實質利率上升 所以私人儲蓄增加 所以私人消費減少
而且講義上寫的商品市場是 Y-C-G=I >> (Y-T-C)+(T-G)=I
>>>>>>> S(r)=I(r)
然後賴景昌寫的是 S(r)=I(r)+G0
我有點霧煞煞QQ 我應該要看誰的呢><
><希望能為我解惑
: 原PO對古典學派可貸資金市場(或商品市場)的觀念有些地方怪怪的,
: 我先大概說一下,等等在回答你的問題。
: 首先,可貸資金的供給只有儲蓄(S(r));
: 可貸資金的需求則有投資(I(r))跟政府預算赤字(G-T)兩個部分
: 所以,可貸資金市場的均衡條件為S(r)=I(r)+(G-T)
: 第一個問題:
: 投資"轉去"儲蓄這個說法很奇怪。資金的供給跟需求並不會互相轉換。
: 邏輯應該是:政府支出增加→政府預算赤字增加→可貸資金需求增加
: →實質利率(r)上升,然後r上升會分別對儲蓄跟投資造成影響,分別是
: r上升→投資減少
: r上升→儲蓄增加→消費減少 (因為Y=C+S+T)
: 所以投資減少跟消費減少是兩件事情喔。
: 第二個問題:
: 發行債券等同於可貸資金的需求增加,因此,它影響的並不是儲蓄函數喔!
: 所以應該是發行債券,資金需求I(r)+(G-T)右移。但儲蓄跟財富以及偏好有關,
: 這兩個沒有改變時,S(r)並不會移動。
: 在古典理論中投資是實質利率、折舊率以及資本邊際產出的函數,並不包含所得。
: 只有在凱因斯的理論(應該還有其他理論)有提到投資是所得的函數。
: 第三個問題:
: 數學式來看,Y=C+I+G,Y=C+S+T,兩式合併後會變成S=I+(G-T)或S+(T-G)=I
: 但是要注意的是,投資跟儲蓄並不是政府支出(G)的函數喔。換句話說,
: G的改變並不會造成投資跟儲蓄函數的平行移動。
: 可貸資金市場(或商品市場)的組成並不是只有投資跟儲蓄,也包含政府支出跟稅收喔。
: 還有不清楚地可以建議你找參考書,賴景昌跟楊雲明的總經都可以參考看看,
: 對你應該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