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90歲台大教授張則周無所懼 因清楚為何而活

作者: ostracize (bucolic)   2020-01-04 13:41:51
※ [本文轉錄自 historia 看板 #1U42DLo7 ]
作者: ostracize (bucolic) 看板: historia
標題: 90歲台大教授張則周無所懼 因清楚為何而活
時間: Sat Jan 4 13:32:01 2020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769/post/201910160041/90
今年是90歲的台大農化系教授張則周最後一次開授「生命與人」通識課,
他諄諄提醒,若想活出你希望的樣貌,從現在就要開始思考。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張則周站在講台上第五十年了。他早在二○○○年退休,但他從
一九九七年起不支薪自願開授的通識課程「生命與人」,卻一直延續下來。今年,將是九
十歲的他最後一次授課。
數年如一日,第一堂課他總向滿座學生致謝:「人與人相遇的機率非常低,我特別珍惜來
聽課的同學。」他並設定學生須聽完第一堂課後方可選課,期間學生若覺得志趣不合便可
離開,還省下退選時間。他珍惜旁人的時間,一如自己的性命,因為「活著很珍貴」。
兒時已在中國經歷戰爭煉獄
至今九十年的人生中,饑荒、戰爭、冤獄,張則周都碰過,並多次死裡逃生。因此,「知
道自己為何而活、如何為人生做抉擇」這種一般人認為近乎「濫俗」的理念,是他此生學
到最大的功課,也是他年復一年想要傳達給年輕學子的訊息。
張則周祖籍中國山東,一九二九年在河北出生,年少時正逢中日戰爭。他回憶,由於北京
早早遭日本占領,當地的大麥、玉米等主要糧食全被日軍徵收,一般平民只能吃「混合麵
」度日。
張則周以農業學者口吻介紹,混合麵是種由玉米桿、花生皮、高粱殼等作物渣滓混合而成
的配給品,難以消化。雖然當年張家會偷買麵粉,藏在日軍難以搜檢的茅坑旁,在過年揉
饅頭蒸熟吃,「但那股『異味』根本去不掉。」他笑道。
日本投降之後,國共內戰隨即開打,而正在讀高中的張則周,也跟著北京的大學生一起「
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畢業後,他以公費生資格進入上海國防醫學院,卻難以適應
軍事化教學,恰好到台灣就讀台大森林系的高中同學袁一士,寫信向他描述台灣學風自由
、氣候宜人,張則周腦門一熱,沒和家人商量,就逕自在一九四八年底買了船票抵達台灣

隔年夏天,張則周考取台大化工系,直接就讀二年級,原以為從此可以呼吸大學校園自由
的空氣,沒想到一張不經意出現在眼前的廣告紙,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那是台灣省政
府社會處主辦的講座,主題是『實用心理學』。」張則周語速慢,每一個字都像是咀嚼後
再吐出來,回憶這段往事的語氣,像是仍歷歷在目。
荒謬的十一年四個月又一天
沒有任何一個二十歲的青年能料想得到,只因為對心理學感興趣,就會被捲入「于非案」
,而遭遇十年以上的牢獄之災。
于非案:于非本名朱芳春,是教育心理學者,1948年奉中國共產黨指派來台做組織工作,
不但在《國語日報》擔任編輯,也透過在坊間開設心理學課程,吸收思想左傾的青年。他
在1950年4月案子大舉爆發前便逃回中國。
研究白色恐怖的台大社會所博士林傳凱指出,「于非案」從原案到後來的案外案,共有近
二百人遭牽連;張則周是其中最「邊緣」的政治犯,只聽了幾次課、被列在讀書會名單(
他忙於課業,一次也沒參加),就被不分青紅皂白地逮捕,「說無妄之災都太輕了,簡直
荒謬。」
五○年五月,張則周在期末考前被保安司令部從宿舍帶走審訊,三個月後被判十年徒刑,
他的大好青春歲月與台大學籍,就此被硬生生剝奪。服刑期滿後,又被送往小琉球「延訓
」一年四個月,共計在獄中度過十一年四個月又一天。
曾訪談多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林傳凱指出,張則周不太談獄中經驗,就算提起也只是平靜
的、淡淡的,對於「接下來要做什麼」比回顧過去更感興趣,他總說自己在戰亂中吃過苦
,獄中遭遇比起他的少年時期並不算「更差」。
張則周則自述,他能不放大受壓迫經驗、將目光專注於未來的精神力量,是來自審判前與
獄友劉嘉武的一段短暫邂逅。
劉嘉武是台中石岡人,因為在梨山平等國小校長任內從事地下政治活動,在五○年被捕,
隔年遭槍決時僅二十六歲。
「我沒見過那麼樂觀的人,他自知案情重大,卻從不愁苦,總說人不單為了自己活,更要
為公眾努力,只要知道為什麼而活,就不會恐懼死亡。」事隔六十多年,張則周還能清晰
回憶劉嘉武的神采。
這一點微弱的光,讓張則周幾經轉換監獄,都銘記劉嘉武因對人生無憾而坦率赴死的樣貌
,「若更多人清楚自己為何而活,這社會的遺憾就會越少。」這信念確立了他只要出獄,
便要以教育為己志的人生目標,哲學家海德格的「向死而生」,也成為他的座右銘。
三十二歲那年,張則周終於出獄,但因長期營養不良,一百七十六公分的他,體重只有四
十七公斤。妻子王乃涵打趣道,張則周當年常在公園約會到一半就體力不支而睡著,「可
能長期沒吃飽或習慣監獄內就寢時間吧。」
儘管肉體飽受摧殘,出獄後,接續中斷的求學路是張則周最看重的事。準備一年後,他便
考上成功大學礦冶工程學系(今成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第二年轉學考回台大農化系
,「他的求知欲跟意志力都非常強。」說起丈夫,王乃涵滿是佩服。
雖然名義上已成為自由人,但他仍是當局監控的對象;他曾申請到美國學校獎學金,卻不
被允許出境,博士論文也換到第三個題目才得以畢業。王乃涵回憶,兩人婚後,家裡還常
有警察來「查戶口」,「非得進房間裡翻翻看看。」 直到八○年,他才得以赴美做學術
交流。
但張則周從沒因外在干擾停下腳步。攻讀博士期間,他因優異成績受聘為系上助教,畢業
後升上副教授,更密集把教育公眾的初衷實踐在行動中。他參與野百合學運、帶頭「四一
○教改」、規畫台大通識教育、創辦社區大學;退休後,他僅保留台大「生命與人」通識
課與擔任板橋社大主任,無償在校園內外持續耕耘「與公眾對話、讓人產生社會連結」的
教育使命。
四一○教改:台灣數個民間團體於1994年成立四一○教育改造聯盟,提出4項訴求:落實
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是台灣教改運動的濫
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