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atsusin (star)》之銘言:
: 認識的人幾乎都是補高點,本來打算要5月開始補,開課日期價錢都確定好了,但最近的事
: 件讓我有點疑慮,不知道該不該補高點뀊: 要報的是法律廉政,很久之前問過保成,他開的班數比較少,怕比較不能旁聽到別的班。
: 或是聽說志光行政比較好,我沒讀過行政學,該去加強弱科呢?
: 因為是面授,我該照舊補高點,還是就改去保成或志光呢?
個人心得供你參考
我認為循環旁聽基本上用處不大
關鍵是在"好老師"
我過去有在高點補過面授(經研所、資管所)
高點很多叫得出名字的經濟學、統計學老師我都聽過
有些老師很棒(廖創興、蔡明芳、高利達、郭明慶、秦大成)
有些老師很雷(馮國經...)
我認為準備高普考關鍵不在"循環旁聽"
而是你讀進去多少?面對考題能output多少?
好老師的課,聽1~2次就好
聽課的目的是幫助考生縮短摸索時間、提升自修能力
所謂的自修能力是指各科都有必讀的教科書
這些教科書的重要性不亞於補習班講義
補習的目的是幫助你去閱讀這些教材
如果你補完一輪再去翻教科書發現還有很多內容很陌生
只有兩種狀況:老師很認真但你不認真、或是老師太混
===================================================================
舉例來說:
case1:高利達的講義都有解歷屆試題(詳解)
郭明慶將數本經典教科書的定義、定理、證明都融合在上課筆記裡
秦大成的高普考統計學講義有8回,內容相當豐富
case2:馮國經之前上統計實務都叫學生不用再去看額外的教科書
因為他的講義統統都有(才怪)
=====================================================================
其實你可以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
一年365天,扣掉高普考5天剩下360天
假設共同科目全部放棄
平均一科專業科目從0到100只有兩個月可以準備(念過的內容還會忘記喔)
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去揮霍
與其去旁聽,不如省下時間來做考古題或是熟讀教科書
而且,典試委員命題可能會參考教科書
至於補習班用書,考選部也會蒐集
根據學校老師的"個人經驗",那是他決定"不考題"的重要資料
所以,不論你最後補哪間,請多留點時間給自己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