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不才第一次代女友po文,排版若有不佳之處還請網友多多見諒^^”
所有內容均為錄取生本人心力撰寫,希望可以幫助到正在朝財稅國考努力的朋友。
一、個人背景
畢業於國立大學資管系,本身對資訊相關工作較不感興趣,基於嚮往將來能有穩定生活,
工作有所保障,在大四期間決定踏上國考之路。在選擇面授或函授時,我較傾向自己安排
課程進度及複習時間,能自由分配讀書計畫,故選擇志光的函授彈性學習,伴我度過考試
生涯。
我在大四畢業那年參加高普考(高考差兩分、普考差六分),認為再努力一點就能抵達終
點,有著家人們的支持下,全職準備一年,有幸考上高普考。
二、成績
<106高考>
申論 測驗 總分
國文 31 16 47
法英 74
民法 36 48 84
租各 21 44 65
財政 37 44 81
經濟 20 46 66
稅法 32 46 78
會計 3 36 39
總成績:67.17(錄取標準:60.33)
成績排名:2X
<106普考>
申論 選擇 總分
國文 48 18 66
法英 76
財政 47 50 97
會計 25 40 65
民法 16 46 62
稅法 45 48 93
總成績:76.50(錄取標準:70.50)
成績排名:2X
三、準備階段
大四上(104.7月~105.1月):
第一次購買函授是前年度的,一次寄來全部教材,我安排約半年時間聽完函授課程,每天
進度很緊湊,聽完後找時間複習,函授有附板書,我沒有額外作筆記,只求理解課程內容
。
大四下(105.2月~105.7月初):
約半年時間複習所有科目,由於學校上課只有兩天,我將剩下的時間拿來複習國考科目,
一天排三科專業科目,星期日排共同科目。
第一次高普考(105.9月放榜)沒錄取,決定再考一年,再買一年函授。
全職(105.10月~106.7月初):
這次是購買當年度函授,教材每兩個星期寄來一次,我會在下次寄教材前將之前的課程聽
完,不太懂的地方可以重複聽課。
I.前半段(105.10月~106.2月)步調較慢,上課以聽懂理解為主,沒有額外作筆記,課後
一定馬上複習,接著做題庫檢視學習成效。
II.中半段(106.3月~106.5月)步調加快,除了上述跟著老師上課進度外,也要安排時間
複習前半段學習的內容,我習慣用頁數來分配讀書進度,把先前學過的盡量在五月底前複
習完畢,一回生二回熟,愈來愈熟練。
III.後半段(106.6月~106.7月初)考前一個月開始大量做近五年考古題,掌握住考試方向
,以及訓練答題技巧,申論題在練習時寫出大致架構及過程即可,重點是答題精確度,不
必寫得太詳細,但在考場上時就必須好好發揮、盡情揮灑了。另外函授教材附有總複習課
程,我跟著老師步調再複習一遍。
IV.考前兩星期把先前寫過題庫、考古題錯的部分再看一次,記不太起來的地方用便條紙
寫下來,考前拿出來看,不要將曾經的錯誤留到考場上。整理考前三十分鐘能看的重點,
將經濟學必考重點、圖形濃縮到A4白紙上,每個章節一張;財政學則依序一線、二線、三
線問答題大綱濃縮寫到A4白紙上;會計學將每一章公式、重要分錄寫起來;民法、稅法我
沒另外寫重點,考前就翻法典,將條文畫線、註記部分快速看過。在考前三十分鐘將以上
所作的重點都看完,就能進入戰場了。
四、各科準備方式
(一)國文:測驗題印考古題來練習,多做題目增加語感。作文在考前背一些名言佳句、
勵志句子,套用在作文增加豐富度。公文將格式記熟,在考前一星期練習歷年考古題,提
升熟悉度,能節省在考場上寫作公文的時間。
(二)法學知識與英文:這科我主要以阿摩循序漸進模式練習題目,每週做兩回。法學題
目常出大法官釋字,整理重要釋字及考古題常出現釋字,考前看大綱及結論,對解題有相
當幫助。準備憲法投資報酬率較高,在考前將憲法條文看一遍,若時間不足增修條文一定
要看過。英文利用考古題練習,無須作太多準備。
(三)民法:條文1225條,要每條都記起來很困難,我上陳曄老師的課,他將法條做等級
區分,四、五顆星常考一定要熟讀甚至背起來,三顆星要理解法條內容,一、二顆星考題
較少出現懂概念即可。法律一開始讀起來很深奧抽象,經由老師架構化版書整理後,概念
較清楚明瞭,老師也會透過課本後面考古題教我們如何解申論題。
(1).在寫申論題時,也需要架構化模式思考,因此我在準備時會將課本關鍵字用螢
光筆畫起來,幫助複習時重點記憶,另外在解申論題也要引用法條增加說服力,準備以重
要法條為主,我會將四、五顆星法條條號背起來,條文內容則記熟重點關鍵字。
(2).選擇題考廣度,冷門法條也可能出題,盡量將所有法條看過一次,老師發的民
法關鍵測驗題庫我在課後馬上練習,當作複習上課內容。另外我每天找時間測驗一回阿摩
循序漸進模式,能不斷熟悉民法,有錯誤一定要拿出法條訂正,只希望考場上不犯相同錯
誤。
(四)稅務法規:稅法重點在五大稅目(所得稅、營業稅、遺產贈與稅、土地稅、稅捐稽
徵法),先掌握住五大稅在去看其他小稅。我上張建昭老師的稅法,他上課會要我們翻財
稅法典,若提到重點時我會在條文上用紅筆畫線註明,能一目了然重點所在,也能掌握考
題方向。老師上課也會運用板書架構化各個稅目(主體、客體、減免、稅率、罰則…等)
,我另外購買架構式測驗題庫,搭配上課更加深記憶。
(1).申論題準備以觀念為主,不須將法條都背起來,記關鍵字及概念即可,理解概
念較重要。張老師架構式測驗題庫每一章前面都有體系表,將精華重點濃縮在體系表內,
我在考前會反覆看加深印象。
(2).選擇題則須多翻閱法條,新修法資訊要注意,架構式測驗題庫的選擇題我是在
上完課後做練習,當作複習上課內容。我每天測驗一回阿摩循序漸進模式,法科要天天碰
才不會生疏。
(五)經濟學:徐喬老師上課很風趣,常會運用有趣的例子帶領觀念,以深入淺出的教課
方式,使我對學習經濟有很大動力。每次上課會發考卷,老師教到相關題型會帶我們做題
目,跟著步調走能學到很多解題方式及技巧,老師上課會要求我們圈課文或塗螢光筆,一
定要照著做,課後就針對這些複習。我上完課當天就複習上課內容,再把考卷題目算過,
另外還有一本補充,若有時間能在做練習。如此反覆練習,便能掌握經濟學出題方向。
(1).申論題出題大多一題個經,一題總經,因此建議個經、總經時間分配平均,圖
形部分要多畫,在答題利用圖文並茂較有加分效果。若題目是計算題會以正確率為給分標
準,答案要算精確才有分數,平常就得多練習列計算式、推導過程。
(2).選擇題準備方式就是大量算題目,印近五年考古題練習。
(六)財政學:周群倫老師出的課本內容相當豐富,準備考試使用這本書已足夠,老師上
課會很詳細地解說觀念、圖形,進度稍微慢些卻能扎實打好基礎。老師會唸課文講解來龍
去脈,我會用紅筆將課文重點畫線,在複習時針對重點部分重複讀過,圖形親自畫過幾遍
,加深印象。
(1).申論題可藉由課本每章節後面的考古題做練習,答題時先寫出標題、大概過程
後再翻課文,確認自己解題是否正確。老師總複習時會勾出課本一線二線三線問答題,我
在考前只針對這些考點反覆不斷複習。
(2).選擇題老師有發題庫本,裡面題目相當多,盡量能把整本寫完,寫錯的部分務
必要訂正,才不會重蹈覆轍。我練習過後對答題速度幫助很大,正確率也提升許多。
(七)會計學:這科是我最弱的科目,總是不盡理想。我第一年準備時聽郝強老師的課,
他上課教得很好,利用獨特方法教我們解題,也發明郝公式方便套用計算。會計不能只是
背而是要理解才能讀得通,做課本例題時可用空白紙把答案遮住,自己計算一遍,經過思
考後算不出來才看解答,課本例題盡量能算三遍以上,再搭配歷屆考古題反覆不斷練習。
(1).這次高考的申論非常慘烈,還需要再多加磨練。
(2).選擇題比起去年有進步,我在考前一個月大量算題目,把歷年考古題抓出來練
習,錯的題目重新算過兩次,靠著熟練度而進步的。
(八)租稅各論:這科是財政學與稅法的結合,所以稅法、財政學若有學好,租各就不須
多做準備,但要多注意修法資訊及相關議題。我在考前一個月拿出歷屆考古題練習,當作
複習財政、稅法、租各。
五、作息時間(全職)
08:00~08:30起床+早餐
08:30~11:30讀書
11:30~13:30午餐+午休
13:30~16:30讀書
16:30~19:30運動+洗澡+晚餐
19:30~22:30讀書
22:30~23:00背法條or看時事新聞
23:00~就寢
早上民法、稅法兩天一輪,下午晚上會計、經濟、財政依序輪,每個階段不衝突,租各到
考前一個月再開始輪,共同科目則是每個禮拜日抓出半天時間來準備。
六、心路歷程
當決定踏上國考之路,我對自己訂下目標,兩年內必須考上,若考不上就得出去工作,在
面對目標的壓力下,我督促自己每天必須與書奮戰,把訂好的讀書計畫完成,在這期間既
緊迫又煎熬,壓力與日俱增,這時運動是一項很好的紓壓方式,我會盡量一週排時間運動
三到四天,星期日讓自己放假半天,與家人出去走走放鬆。有時候也會到廟裡面參拜、向
文昌帝君祈求保佑,可以安定心靈、提升信心。
在準備過程中,心情總是起伏不定,當進度達成時會有成就感,但遇到挫折或問題想不通
便會很低落,淚水常常不爭氣的流下,還好有身邊的家人朋友們的支持與鼓勵,一再地幫
我加油打氣,這是我繼續向前很好的助力,最重要的是自己有堅持下去,沒有中途放棄,
才能擁有今日上榜的成果。
七、結語
準備考試的過程很辛苦,會犧牲掉很多社交及活動,但是如果不給自己一個目標時間內考
上、設定停損點,就會讓自己安逸在還有很多機會的幻想中,希望還在國考路上奮鬥的朋
友們,在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嚴格要求自己,當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榜單上時,一切都值
得了!加油!
[心得] 考試、上榜、落榜、讀書...等心得文。
發表心得文為分享之用,除作者主動贈書、提供筆記外,
不得要求上榜者贈送書籍、提供筆記等不正邀約,
違者依照版規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