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說的是獨步的小說 Anno Dracula,不是 2014 年的電影 Dracula Untold)
我和記者女友一起拜訪過一位基隆文史工作者,他蒐集資料的方式很簡單,
只要是他知道的這世界上提到「基隆」的東西,他就全收一份到他自建的小圖
書館裡。例如,日本漫畫《地雷震》的主角曾經到過基隆,這位文史工作者就
蒐集了《地雷震》中所有出現基隆的集數。
《德古拉元年》的作者 Kim Newman 就是這樣一種文史工作者,他蒐集吸
血鬼,全收。他蒐集全世界小說、詩、電影、漫畫、鄉野奇譚中的所有吸血鬼,
然後把他們寫進同一本小說裡。他連《暫時停止呼吸》裡跳跳跳的吸血殭屍都
收到了,是的,就在隔壁棚白狼只能端出風味可疑的 Kuei-Jin 的同時,林正
英道長的死敵已經飄洋過海進到《德古拉元年》書中了。可惜 Kim Newman 的
觸手還沒伸進日本動漫,否則這套大系的澎湃程度一定更為驚人。
Kim Newman 的世界不僅止於吸血鬼,凡赫辛小隊的所有成員、第歐根尼俱
樂部、傅滿州與犯罪拿破崙、吉卜齡的史恩康納萊全都是書中的要角。時至今
日,經過《非凡紳士同盟》、〈綠字的研究〉、ライアーソフト或《屍者的帝
國》的洗禮,這種大亂鬥設定對 steampunk 讀者來說已是極為熟悉,甚至可說
是內建簡配,但 1992 年出廠的《德古拉元年》仍舊有著這幾部後生大作都無
法取代的樂趣。魔鬼藏在細節中,Kim Newman 憑藉著對維多利亞人心理活動和
社會背景的透澈理解,使他筆下魔都倫敦的鮮活逼真程度遠遠凌駕同類作品許
多。
舉例來說,書中我最欣賞之處,是合理建構出了吸血鬼因素對不同社會階
級的衝擊。《德古拉元年》不同於大部份吸血鬼作品,故事中的吸血鬼並不隱
身,而是高調現形、成為社會中的普遍成員,這全是因為德古拉成功遂行其計
畫、轉化了維多利亞女王並掌控大英帝國朝政。然而吸血鬼並不自動成為貴族,
《德古拉元年》用了相當多狄更斯式的文字描述社會底層的吸血鬼化,一咬永
生看似是告別饑病的簡便解方,但重生為吸血鬼後仍舊得有血吸、得有陰暗處
睡,底層吸血鬼多半重操舊業:性服務,又兼做新業:販賣永生。朱門血肉臭,
路有曬死鬼。Kim Newman 詮釋吸血鬼的方式不但極具社會學想像力,同時也避
免了陳腔濫調。好幾年前我讀 China Miéville《傷痕》時曾經驚歎書中把吸
血鬼描述為「血乞」的設定,現在才發現,或許這種詮釋早有源頭。
在孤雛血淚之外,故事中新舊政治的角力也頗有可觀之處。《德古拉元年》
以多名人物追查開膛手傑克事件真相為主軸,而書名所載、眾人不斷提及的「王
夫」德古拉卻始終不見蹤影,直到故事尾聲才真正露面。也是直到德古拉現身
這一幕,讀者才能得知,開膛手事件是一場舊制度安排的大革命。有文學研究
者指出《德古拉》是一個「中產階級殺死貴族」的啟蒙故事,在中產階級失敗
了的《德古拉元年》世界,貴族們只得來自清門戶了,而無論他們的做法是什
麼,人命絕不在其考量範圍之內。
《德古拉元年》也不是全無缺點,雖然書中豐富的引用梗及社會描述一定
可以讓愛好此道的讀者回味再三,但對追求精彩情節的讀者來說,《德古拉元
年》的故事推進可能太過緩慢冗長,情節張力也略顯不足(不過我想最後一章
的高潮仍足以令人驚叫出聲)。獨步願意出版這本在台灣幾無聲名的小說,我
非常感謝佩服,因為就連在國外,出版二十餘年的《德古拉元年》享有的關注
也同樣不多(不過至少有超級粉絲在維基上寫了引用表),TOR 的評論員 Mike
Perschon 說他在 2011 年新版推出前甚至幾乎找不到任何一本二手書可以讀!
以《德古拉元年》的豐富與精緻程度來看,我認為這真的是一本被低估的圈內
經典,如果你是喜歡吸血鬼故事或 steampunk 的同好,錯過這本書,那真的會
非常可惜。
最後就還是引用尼爾蓋曼的推薦詞吧。光是尼爾蓋曼自己說致敬《德古拉
元年》的小短篇〈綠字的研究〉,就比整本《德古拉元年》還要紅。我想尼爾
蓋曼應該同樣覺得可惜吧?
尼爾蓋曼的推薦詞是:「Kim Newman's Anno Dracula is back in print,
and we must celebrate. It was the first mash-up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vampires, and now, in a world in which vampires are everywhere,
it's still the best, and its bite is just as sharp. Compulsory reading,
commentary, and mindgame: glorious.」
博客來連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3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