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24710 數據圖見網址
上報 福島的魚到底能不能吃
讀者問:「聽說福島外海最近抓到鍶污染破紀錄的黑鯛,那福島的魚還可以吃嗎?」因為那
條魚不等於福島所有的魚,所以還是以後者為主角,參照整體資料綜合判斷吧。說來話長,
請耐心閱讀。
核輻射檢測概況
先從日本中央政府、水產廳提供的福島漁產概況圖(上圖)開始。首先,超標率在近年已經
趨近於零了,底下橫軸H29是指平成29年、2017年,比方H29年4~6月檢查約2500個樣本,只
有2個超標,其他都在國家標準以下,都在100貝克/公斤以下。(數據來源是地方政府與關
係業界團體等提供、一週檢查一次)
同上圖,災後到現在檢查樣本數約5萬個,粗估1年1萬個,而福島漁獲量在2016年約2000公
噸、200萬斤,魚的大小懸殊,這樣母體有多少條魚,抽驗比例多少、污染是否常態分配、
統計效度如何,就不容易知道了。
那麼,超標率趨近於零,粗估都在100貝克/公斤以下,以下是多以下呢?據報導,以2016年
來說,95%都是不檢出,而因為檢查有其極限的關係,0~10貝克都有可能。
至於檢出的樣本數值如何,以最新資料來看,有92貝克的,也有個位數的(見上圖)。值得
一提的是,就筆者有限的觀察,檢出與未檢出的,"似乎"各自集中,也就是說,很可能某一
批魚都是不檢出/檢出的。
另外再跟大家介紹一下,一般不會討論到的,東京電力在福島第一核電廠港灣內捕捉的魚樣
本數據,平均來說,近年也下降很多了,但畢竟距離極近,至今還是會有特別高的數值,例
如上圖1160貝克/公斤的岩魚(クロソイ)的"筋肉"樣本,這裡的魚會盡量圍殺(參照下圖)。
雖然2016年中,有民間測定所從日本中部靜岡縣捕捉的馬加鯊魚肉裡,驗出超標7倍的放射
性銫。
淡水魚與逆上升
以上是概況,而從其他不同脈絡來看的話,還有很多令人側目的資訊。例如,去年2月底,
水產綜合研究中心指出,以20貝克/公斤為標準的話,超過的海水生物比例趨近於零,但是
淡水生物有7.5%,底棲魚也相對高些。
又,有媒體據千葉縣官方資料發現,去年12月到今年1月,鱸魚的數值逆上升,在此之前的
11個月幾乎都是不檢出,但1月時卻有樣本測出69貝克/公斤。縣府人員懷疑是在淡水海水交
會處棲息的關係。長崎大學小川進教授指出,魚類濃縮輻污的程度,從100倍到1萬倍不等,
食物鏈上方的大型魚尤然。
若食材品項逐漸檢測不到的話,日本政府會取消該品項的檢查,災後大幅縮減過幾次,但像
這樣有逆上升的數據,取消是否妥當呢?曾有消費者組織抗議過,且日本食安專家表示,從
車諾比的數據看,3~5年內會降,但不知為何,之後又會上升;再者,(2014年)取消對鮟
鱇魚這類底棲或深海海生物的檢測,會影響對海洋輻射污染的了解。
網友TAMA從去年7月到今年2月的官方數據中發現(上圖),比較宮城、千葉、茨城、福島四
縣的鱸魚(スズキ)檢測數據,相較於前三縣,大量檢出或有零星在10貝克以上的,福島一
面倒地落在不檢出,「檢測機關的中立性令人懷疑。」(編按:因為TAMA使用的原始資料太
多,筆者只有抽樣地在官方資料裡確認了一小部份。畢竟是非具名、非學術單位的研究,還
請斟酌。)
順便一提,在農產品的檢測數據方面,東京大學助理教授小豆川勝見今年受訪時表示,「單
看出貨用的數據,會誤以為銫的數值好像下降了。」
如何看待核食標準
接著是關於標準的問題。先從水產廳怎麼形容開始好了:中央政府標準是100貝克/公斤(放
射性銫、放射性セシウム),因為流通的食品有一半是外國貨,假設每天有一半的食物是100
貝克/公斤,連續吃1年,會多0.9毫西弗的人工輻射被曝。如果你知道國際放射線防護委員
會的容忍標準是1年1毫西弗(不含醫療、職業、自然背景等來源)的話,0.9小於1,大概會
解讀成沒超標。
可是,同樣在中央政府的厚生勞動省的解釋,就不是只講這樣了(上圖),除了來自食物的
0.9毫西弗,還有來自水的0.1毫西弗(水的標準為10貝克/公斤),合計就是1毫西弗,似乎
剛剛好符合標準。但中部大學教授武田邦彥提醒,這是不算外部被曝的狀況,換言之,除了
透過飲食攝入,只要身體外再遭遇輻射被曝,就超標了。
那麼外部被曝有哪些呢?像是在空氣中遭遇的被曝,一般稱為空間線量(日本現行標準為每
小時0.23微西弗),或者來自於輻污土壤(標準是40000貝克/平方公尺),甚至是日本政府
意圖打破過去標準,倡議中的除染土公共建設再利用(標準為8000貝克/公斤以下、過去是
100貝克/公斤以下),這些都是以1毫西弗為基礎設定的。
若每種被曝都用光額度,等於超標數倍,因此武田邦彥認為,空間線量考慮到內部被曝所佔
的額度的話,標準應該是每小時0.11微西弗。總之,看到某一種被曝的防護標準,應考慮可
能的其他被曝來源。輻射防護的系統原則為合理抑低:ALARA(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在介紹核食問題時,盡可能提醒消費者為宜。
還要提醒的是,以上只考慮放射性銫,而核災放出難以計數的、不同的人工放射性核種;就
核食標準而言,日本政府把其中鍶、鈽等其他核種,不顧毒性差異,設定為銫含量的12%,
但比方新近鍶污染破紀錄的黑鯛樣本(上圖),銫鍶比例竟為5:3,顯非如此。
再對照前述港灣內數據,樣本只測魚的筋肉(假定你不吃骨頭),而該鍶汙染樣本則是連(
鍶蓄積所在的)骨頭都測,測法若是齊一,結果或許又大不相同。總之核食檢測巧門太多,
萬言也難盡。
幾貝克算安全?
上述標準是指日本中央政府所定的100貝克/公斤,並換算為1年1毫西弗的容忍值;據厚生勞
動省說明,自然放射線之外,終生累積的人工輻射劑量100毫西弗以下,癌症增加機率在統
計上沒有顯著差異,或者科學上沒有明確影響等說法。一般人會直觀地解讀為「(任何人都
)不會有癌症」。
但專攻流行病學的岡山大學教授津田敏秀解釋,這裡的癌症,是指不分性別全年齡層的「全
癌症」,若是特定的、對輻射敏感的年齡層與癌症,就會有顯著差異了。
津田說道:「WHO也提及甲狀腺癌、白血病、乳癌、其他固形癌的好發現象,特別是會發生
在年紀輕的人群裡。」
關於全癌症的概念,公衛碩士、勞工健康服務中心專任醫師林亮瑜解釋,因為全癌症的總人
口基數也比較大,所以發生率有可能反而比特定癌症少,如男性不會得到卵巢癌,女性不會
得到攝護腺癌(參考上圖)。
就非癌症而言,除了公認的急性被曝250毫西弗以上的部分之外,若干單位或個別學者的研
究,受到日本非核團體的注意。
例如前蘇聯輻射顧問Yuri Bandazhevsky的研究顯示,兒童體內放射性銫累積至每公斤10貝
克的話,便有可能引起心肌代謝異常(參考上圖),民間團體換算,5公斤的嬰兒,天天吃
到0.32貝克的放射性銫137,就可以慢慢累積到這個程度了。但這些疾病,並不被世衛等聯
合國系統認可。
*圖:抗議世衛未獨立於國際原能總署、淡化核災危害,前世衛委員、職員等,每天在世
口長時間站哨抗議,已有10年之久。
關於輻射疾病,因為有許多種不被聯合國系統認可的關係,有的人不加採信;而其他人,例
如曾在車諾比核災區行醫數年的菅谷昭認為,前述Yuri Bandazhevsky的研究,出於解剖結
果,也符合他之前行醫的見歷,相當值得信賴。
菅谷昭也是長野縣松本市的市長,有別於國家標準100貝克/公斤,該市是災後率先採用學校
營養午餐40貝克/公斤標準的縣市,後續也有其他地方跟進;且40貝克/公斤只是名目,「實
務上驗到微量就不使用。」有和核工學者合作的食品通路,標準是0.5貝克/公斤。
*圖:福島縣立醫大紀錄,災後福島東日本各類疾病增加,第4~9排為各種癌症。(來源)
災後福島健康變化
要考慮核食能否食用,福島健康狀況變化,為參考資訊之一。相關研究很多,像是自然死產
率在福島等4個鄰縣增加12.9%,心臟病等疾病好發(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周產期死亡率
在福島・茨城・栃木・群馬增加17.5%;或者未滿1500公克的極低體重出生兒數的增加2~3倍
等等。
在這裡簡要解釋一下,數據上,有不同程度的證據力。某種疾病在災後的增加,和輻射相關
數值(例如與福島核電的距離)呈現正相關,有可能是單純的偶然事件;或者增加2~3倍,
也不一定能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表示相當機率上,這不是偶然事件);至於要確認因果
關係,因為影響人體的因素甚多,需要用統計方法一一汰選,需要長年的觀察與計算;反之
,要證明福島核災沒有健康影響,也需要相當的歲月。
但一般在公害訴訟上,原則上是汙染方負舉證責任,而非被汙染方,是汙染方要「證明」(
例如長年的疫學追蹤調查)汙染沒有疑慮,才可以免除致病嫌疑,而不是受汙染方要證明汙
染有其疑慮,才可以索賠被汙染的損害。
在一個法國核電工賠償案例裡,「法院認為核電公司並沒有提供其癌症死亡的員工與輻射劑
量無關的證據,判核電公司敗訴,儘管他們提出了許多科學文獻和核電廠有關衛生安全方面
無可爭辯的措施。」
同理,政府若要引進核食,不是要求民眾得去證明有害才能反對,應以流行病學的規格,證
明災後已知的、各種的福島健康惡化,與銫137等核種無關(連福島官方健康調查會議也沒
有完全排除輻射影響的可能),如此,才真正具有進口的正當性。
小結
以上是關於福島漁產,在輻射污染問題上,可能有用的種種資訊,供讀者參考。就筆者所知
,日本民間在此問題上,用功甚深(參考上圖),或者整理出數十頁的各種論文摘要,或者
在核災紀錄片播放後,附上相關論文索引,令人欽佩,筆者遠不能及,因此將本文名為「初
探」。期待有更多關心福島核災的朋友,一起努力、取經,為相關問題提供盡可能周全的資
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