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市波動, 債券市場也跟著風起雲湧, 才發現有些債券波動起來也是很可怕的.
不管是公司債還是市政債, 只要投資者意識到可能違約, 即使降息也救不了.
目前唯一還能夠維持信心的只剩下政府公債, 但另一個爭論就是到底要長還是短?
在資產配置的經典-投資金律 書裡其實有提到,
「債券投資的最高原則就是盡可能的短期。」
書中雖然有段落提到投資組合的清償日應該介於一到五年之間,
但主要原因是書中的2002年, 短期殖利率很低(也有1.5%),
殖利率曲線於短年期快速上升(5年5.0%), 到了長年期則趨緩(15年以上約6.0%)
因此為了這急遽增加的殖利率, 增加一點風險是可以接受的, 長期債券則是完全不用考慮.
目前的殖利率可以參考
https://bit.ly/2UsQzLL (Investing.com - U.S. Government Bonds)
個人是覺得目前長年期的債券殖利率一點都不吸引人, 不值得多承擔風險.
也許是"股債比"這個詞的誤導, 很多人將長期債券甚至綜合債券視為低風險資產.
雖然不管從回測還是最近的狀況,
很明顯的看出長期公債與股市的負相關性, 以及對整體資產的保護效果.
但其實投資金律作者是不建議使用長期公債做為低風險資產配置的.
https://bit.ly/2J8fGy9 (M* - Bernstein: Take Risks in Stocks, Not Bonds)
主要是傳統的資產配置認為資產風險應該要良好地切割開來,
將低風險資產裡的債券視為壓艙石或者石棉瓦, 並不是報酬的主要來源,
不管長期公債的報酬比短期公債高出多少, 跟股票帶來的報酬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低風險資產要足夠穩定, 才能夠帶來安全感, 讓投資人度過市場修正.
把長期公債當作低風險資產, 顯然是低估了自己所承受的風險.
https://bit.ly/2UbaKPv (M* - Bernstein: Short-Term Bonds
Are the Least-Bad Choice)
在這篇專訪裡作者引用帕斯卡的賭注來做說明,
如果你預期之後利率會上升而持有短期債券, 而你錯了,
最糟的結果不過是損失了一點點的利率, 雖然不好, 但也不差.
如果你預期之後利率不會波動而持有長期債券, 而你錯了,
卻會接受巨大的損失. 因此持有長期債券並不划算.
對於低風險資產的建議是公債(短期), 定存, 現金.
我特別推薦台灣的一般投資人主要使用定存做為低風險資產,
原因是台灣可以拿到的美元利率其實非常好, 而且遊戲規則對投資人有利,
以下是台銀美元1年期利率跟美國1年期公債殖利率的比較,
https://i.imgur.com/SO8ON3b.png
可以看到其實差異並不大, 而且這只是一般人不想做功課就可以拿到的利率,
今天(2020/03/23)台銀1年期有0.75%, 美國1年期公債殖利率才0.109%.
雖然於2018年底時一般定存利率(2.15%)的確輸給公債(2.6-2.7%),
但當時台灣的銀行給的優利定存可是開到2.80-3.0%以上. (感謝壞食物大補充)
另外一個優勢是遊戲規則對投資人有利, 台灣的定存提前解約不會有罰款,
頂多是一個月內解約不計利息, 超過一個月解約利息打8折, 不會侵蝕到本金.
不用手續費也不用管理費, 可以參與存款保險, 甚至利息還有免稅額,
對於台灣一般的投資人, 實在不需要捨近求遠的選用美國短期公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