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eocs2002 (好像很好玩)》之銘言:
: 請問各位先進:
: 1.
: 先前看過一種再平衡方法:可拆分VT= VTI+VEA+VWO,每次再投資時,買進下跌較多的etf
: ,使三者比重與期初投入一致
: 這種作法隱含假設,就是某類資產長期報酬回歸均值,可視為長線的逆向交易
: 但是買進指數型etf,應可視為長線的順向交易,因為每次買進,個股市值越高,佔每次
: 資金比重越高,所以當一檔個股在上漲後,下一次再投資時,我就會買進更高比重
: 這種交易邏輯上的差異,該如何解釋
指數化投資有兩大部分,一是資產配置,二是投資市值加權指數
兩者雖然互相搭配,但兩者本身的確是不同的邏輯,
但我覺得不見得是把它用逆向或順向交易思考,
因為如果是指數化投資,並不是特別去想猜哪種方式可以拿到好的報酬
才這樣作。
投資市值加權指數,重點是獲得市場平均(而且減少交易成本),
所以市值大的就多,考慮點並不是順向交易(亦即並不是假定市值高的
就會報酬好)
資產配置的目的是分散風險,再平衡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去猜一定會回歸均
值(再平衡並非一定能提高報酬),而是以固定比例的不同區塊資產,
來維持合理適合自己的風險。(用在區域配置,就是避免個別區塊的股市
佔比過高)
所以是否要把全球股市分成不同區塊(這裡先不討論本土市場台股的部分)
,並維持固定比例,就牽涉到,是不是覺得
它適合作為一個獨立資產配置區塊,要能作為區塊而且有意義,可能有幾個點:
各區塊長期而言合理會有正報酬(至少不會像個股那樣最後消失,
或太小範圍例如單一小市場國家可能一撅不振就不太適合)
各區塊之間的長期相關性不是這麼高(配置和再平衡才比較有意義)
以這兩點來說要把全球股市分成三個區塊 雖然不是必要,仍然是可能的選擇。
雖然本世紀各區塊股市相關度變高,分區塊配置的作用可能會下降。
但上世紀留下的有效數據(尤其最引人
注目的就是面對日本股市的起落造成的效果)還是會讓人覺得這樣做可能是合理的。
畢竟未來各區塊相關會怎麼樣也沒人能確定。
: 2.
: 為何市場上沒有全球型的產業etf,就我所知,目前僅有美國個別產業etf
: 指數投資為什麼沒有依照產業再平衡的想法
其實不是沒有,有兩種產業就在一些配置方法會作為獨立資產區塊拿來再平衡,
就是「房地產業」(有的只投reits,有的包括其他房產業)
和「貴金屬業」的股票。 而這兩者也都有出全球的ETF。
因為這兩者和大盤股市的相關度較低,而且兩者都各自跟 與股市大盤較不相關的
實物資產相連結,所以再平衡較有意義。
其他產業要拿來再平衡不是說一定不行,但有沒有實效就比較難說了
可能也因為一些產業沒這方面需求就不一定有出ETF了。
: 先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