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布偶一樣的龍貓
單純就龍貓的外表來看,或許牠完全是一個想像中的產物。但也不能說牠只是想像中的
生物,因為在孩子的心裡必要的時候總是能誕生出空想的珍奇異獸出來。我們花點時間來
討論龍貓的姿態樣貌吧。
龍貓的樣子被說有點像角鴞和貍貓的合成體,這樣的造型前所未見。外表的確是長得很
像角鴞的狸貓,但問題來了,這隻合成生物牠從一開始登場就沒有說過一句話,而且牠的
行為動作也很難稱的上是真正的行動,換句話說就好像是一個「填充布偶」般的存在,蓬
鬆鬆軟綿綿,光是抱著就能睡著一樣。
我想「龍貓」的起源可能真的和布偶有什麼關係性,我雖然說龍貓像布偶一樣,但卻沒
有任何貶低的意味,不僅視如此,還不如說「布偶」是什麼本身就大有文章。
小孩如果在害怕的時候會將布偶帶在自己身邊,就算是髒兮兮的布偶,還是有的孩子如
果沒有它就睡不著。「布偶」雖然不說話也不會動,但只要身旁有它就令人安心不少,至
於為什麼光只是存在本身就能令人安心,要說明還真不容易呢?
看見「隔壁的龍貓」的孩子們
在影片很前面的一段對話裡曾經稍微露臉的「豆豆龍」成為一種形象,和「龍貓」一起
成長,一起在「故事」中被喚起,進而成為兩姊妹共有的經驗,甚至連在夢裡還見到了「
圖片上龍貓」。像這樣成長起來的龍貓形象,我們不能說牠只是孩子們腦中的所創造出來
的空想生物。
事實上,在電影中第一次發現的龍貓是半透明且很小的一隻,之後見到的才是大龍貓。
最初只有小梅能看的見龍貓,但五月在聽了小梅有關龍貓的事情之後,在腦海有關這種生
物的圖像也逐漸成形。
龍貓的形象在五月的腦中成形這件事也發生在觀看「龍貓」這部作品的孩子身上,在還
沒有看過這部作品之前和看過這部作品之後,龍貓的存在方式將會完全不一樣。
鄉下的孩子們本來就沒有關於龍貓的形象,當然也就無法產生龍貓存在著的論述,大家
請回想一下我在本文一開始時的時候所提到的事,為什麼勘太這些鄉下孩子好像根本不知
道有龍貓這麼一回事,勘太她們並沒有在都市閱讀繪本或看過有關豆豆龍繪本的經驗,自
然也就無法從他們那知道龍貓了。
如果沒有「故事」就看不見「鄉村」和「植物」
我們也可以將龍貓這部作品裡的山林看作是和龍貓相同的東西,雖然山林出現的畫面很
多,但龍貓並不是以描繪山林為主題的作品,只因為山林「在那裡」的話其實什麼也看不
到,一直要等到有人告訴我們「那裡不是有一棵樹嗎」之後,我們才真正意識到原來「有
一棵樹」的存在阿。
稍微岔開話題,龍貓一開始是從行駛在延綿不斷的鄉間小路上的三輪車揭開序幕的,因
為出現在螢幕上的山林和田園風光實在太美了,所以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部作相當重視自
然描寫的作品,但其實這些被精心描繪的山林還沒有打進觀眾的心坎裡。事實上對爸爸而
言,他所在意的「自然」範圍不超過以「塚森」裡的巨木為中心的那一帶,雖然這附近一
帶有包含勘太他們家的眾多農戶、田埔和森林,但它們就只是存在那裡而以,它們並沒有
成為主人公心中的「自然」,其實這才是我們普通去感受「自然」的感覺。
過去在東京近郊的山林並沒有被人特別稱呼為「自然」,而是這是誰家的農地這是誰家
的山,除此之外沒有其它稱呼了。但自從龍貓這部作品問世以來,已經有人開始稱呼這片
山林是龍貓居住的森林,這片森林似乎立刻搖身一變成為「龍貓之森」,讓許多小朋友特
別來此遠足參觀。有鑒於此,馬上有人做了龍貓的模型放在入山口附近,連貓巴士的停車
場都出現了,之後在那個地區還舉行了保護森林和大自然的活動,似乎正朝向「鄉村復興
」一途邁進。
我對於上述並沒有任何開玩笑或嘲弄的意味,「自然」或「美麗的大自然」並不是一開
始就存在的事物,我想說的是,我們在「故事」裡看見自然,然後我們才看見被稱為「美
麗的」、「不可思議」的自然。
有批評家說龍貓裡所描繪是「中尾佐助所提倡的照葉樹林文化」等等,我認為這是一見
很奇怪的事,因為原本只是眼前所見的山林卻變成「照葉樹林」,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是將
特有的自然景觀所帶入了自然之中。本來只是樹木和森林景觀,透過「照葉樹林」的視角
成為了完全不同的事物。
在此我無意批判看事情的角度熟優熟劣,只昰將樹木看做是「照葉樹林」,就昰透過特
定的知識(故事)來促成某種認識世界的意圖已是不言自明。而我們將森林看做是「龍貓之
森」在基本的結構上也和上述沒有差別。如果我們眼前的事物就只是「普通的風景」和「
日常的生活」,也就不會產生出這麼多耐人尋味的事物了。但如果我們將之搭配以故事來
看,一切都會變的趣味橫生有深度起來。
或許拿梵谷的名畫「阿魯魯的吊橋」為例來比較容易理解,在南法的鄉村裡一座名不見
經傳的吊橋,只因為梵谷的畫而被起了個「阿魯魯的吊橋」,就讓世界各地的人為了一睹
它的風采而造訪此處。對於當地居民來說在「普通的日常生活」裡的這做寒酸小橋成為了
了不起的寶橋。因為如此,沒有人敢打這座橋的壞主意,而且還必須透過製做相似的橋來
打造觀光勝地。也因此只昰將普通的森林取了個「龍貓之森」的雅號就受到大家關愛的眼
神。
自然與地名的由來共存
由此看來,龍貓這部作品所描繪的不單只是去表現「自然」、「龍貓」和「奇幻」,而
是透過「故事」做為媒介讓我們能夠將「普通的日常生活風景」轉變成「引人入勝的風景
」。宮崎駿本人因為知道上山春平和中尾佐助所提倡的「照葉樹林文化」一說,所以也有
人視龍貓裡的「自然」為「照葉樹林文化」。
因此,採集橡果的孩子們聽到了存在孕育橡果本身的「樹木精靈」的故事,她們從此以
後將會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橡樹,我想宮崎駿一定認為這不是很棒的一件事嗎?
將近郊平凡無奇的山林變成另一種特別的存在,這種操作手法可不是宮崎駿的專利,且
還不如說這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因為古代人就經常在使用了。這種方法就是將普通的森林
稱為「塚森」使其成為神明所鎮守的森林,或是普通的山林、河川、池塘稱做「龍神池」
或「黑狼谷」並附上地名由來的傳說。從很早以前各地就已經流傳著各自地名由來的故事
了。
如果有一條河川叫「小白川」那麼就一定會有關於小白川由來的故事,只是知道這個故
事本身就足以讓人對這條河川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因為古代的人深按此道,因此他
們為不同的山林取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名字,並透過由來(故事)為媒介讓人去親近山。
然而這種取名的樂趣在時間上其實離我們並不遠,但我們已經忘了山林名字的由來,而
代之一律稱呼為「自然」或「照葉樹林」,「故事性」不斷地在消退。
或許在這個情況之下,龍貓這部作品正是將自然和故事兩者重疊之後才能看見的東西,
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創作出「龍貓」這個故事,做為一種實踐性的展示也說不定。像這樣追
尋「地名的由來」的故事在之後的「神隱少女」中我們會看到更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