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城市圍棋聯賽,作者:nic24
“流浪地球”自上映後收穫了接近46億票房,在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總榜上已經是第二高的
歷史紀錄。
這部電影可不僅僅是國內觀眾渴求已久的,體現我國電影工業水平的超級特效大片。在好
萊塢科幻電影已經完成半個多世紀題材和技術進化的今天,中國終於開啟了“科幻電影元
年” ,有了自己的科幻代表作。
“流浪地球”給了中國觀眾帶來了太多驚喜和自豪,從此不必在好萊塢出品的經典之作面
前“望洋興嘆”。
暢銷天體物理作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就曾說過,“當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停止增長,
我們就有可能面臨倒退回幼童式觀點的風險,即固執地以為宇宙仍然圍著我們轉“。
人類其實早已邁出探索宇宙之路 - 雖然按宇宙的時間和空間尺度,我們的步伐,可能連
“嬰兒蹣跚”都算不上。
人類大腦認知的極限,在宇宙面前也是在太過渺小。人類“流浪”離開地球最遠的信息,
大約就是1977年美國NASA發射的旅行者一號(Voyager 1)無人外太陽系探測器,至今仍在
旅行。
而在這艘飛行器上,攜帶了一張“旅行者金唱片”,上面刻錄了當時聯合國秘書長庫爾
特·瓦爾德海姆的一段祝福語,以及全球55種不同語言表達的問候,包括現代標準漢語的
一句:“各位都好吧我們都很想念你們,有空請到這來玩。”
這些問候語是給誰的?自然是未知的太空智慧生物。
在金唱片內還包括人類的心跳,笑聲和腳步聲;人類製造的火車,汽車,戰鬥機;地球上的
火山,雷電和風雨聲......
或許人類並沒有對外星生物的存在做好心理準備,但可能所有人都隱隱相信著,如果偌大
的宇宙只有我們這一個智慧種族,豈不是有些太浪費了?
不管是“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尼爾·阿姆斯特朗名言)”,還是“想像是人類進化
的源泉(相對論創始者愛因斯坦)”,還是“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流
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某種程度上,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的研究和作品其實
都是殊途同歸 - 那就是討論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
要貼近宇宙,你可以仰望星空,可以去天文館,可以研究科普讀物......也可以下圍棋。
這話不是沒有道理。圍棋是地球上已知的最複雜的棋盤遊戲之一,它的起源本來也跟星空
有關。圍棋對於人類智慧,腦力和思維的挑戰,是會讓人去思考“我是誰“,”我來自何
方“,”我將去往何方“這種基本哲學命題的國際象棋大師伊曼紐·拉斯克曾說:”如果
宇宙中存在其他的智慧生命形式,他們幾乎肯定會下圍棋“。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日本宇航員若田光一選擇把圍棋帶到了太空。
https://i.imgur.com/HVavJ5a.png
美國航天飛機奮進號是為NASA服役19年(1992年至2011年)的太空梭,負責支援國際太空
站計劃。在1996年代號為“STS-72”的飛行任務中,若田光一作為日本使命專家,進行了
兩次太空行走,並與他的同伴美國宇航員丹尼爾·巴利進行了一次太空對弈。
他們一共下了兩局棋,一局是擺出了地球上記錄下來的著名棋局;另一局就是兩人自己下著
玩。
把象徵著人類智慧的圍棋帶離地球,雖然不像旅行者一號那樣走了那麼遠,但怎麼都算一
次小突破了。
兩人對弈的棋具都經過了特別設計,棋盤保證標準體積,重量卻不到700克,可以在失重情
況下正常使用。設計者是香港移民周偉昌(音譯),他在香港讀小學的時候就接觸到圍棋
,知道怎麼製作棋盤。
他選擇了紙和泡沫做材料(小時候太窮買不起好的,就總自己做),才保證重量不超標。
這套棋具被命名為“走向太空(Go Space)”。這是一個雙關語,因為“Go”既是“走
向”,也是“圍棋”。
https://i.imgur.com/epJwNF9.png
因為製作者是華裔,因此這兩個棋盤分別用中英雙語刻下了這樣的話:
“走向太空,4000年的旅程。” - 這句是追溯圍棋起源的悠久歷史;
“好好做,正確做。” - 這句周偉昌所就讀香港小學的口號。
巴利和若田兩人都是熱切的圍棋愛好者丹尼爾平時愛下棋,還是休斯敦圍棋俱樂部(HGC)
的會員 - 因為他一直在休斯敦基地訓練,業餘時就入了會。
因為他們的創舉,日本棋院當年就授予了他們榮譽段位,而他們也在各自繼續宇航員的事
業。
圍棋,是代表人類最高智慧的運動之一,一直默默伴隨著人類向著自身和宇宙邁出探索的
每一步。從旅行者金唱片,到太空對弈,到DeepMind和AlphaGo,人類邁出的步伐不管有多
微小,堅定始終如一。
“我真的非常樂意再次把我的泡沫棋盤帶回太空。”巴利也開玩笑說,“但要真的拿到職
業段位,估計要花上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