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默默地看完這屆金馬獎後半段。
愛看電影的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金馬獎能打破政治的偏見,展現華語圈跨國際獎項的公平性。
憂的是,應該說非常尷尬的是,台灣得獎獎項少之又少。
那麼以後,台灣影壇該用什麼樣的立場去主辦在華人電影圈中的重量級獎項。
為了教學上的需要,這幾年看了多部國片和大陸片。
深深覺得台灣國片跟大陸片差了一個檔次。然後也默默地愛上了大陸電影。
國片能上院線的,大都講求票房,畢竟資金短缺,要是又不賣座,真的會慘賠,
所以會走煽動人心的路線,包裝了大量的(時刻存在的)音樂和矯情的故事,
小清新、小情愛。但娛樂商業片或許本就有這樣的需要。
我想討論的是想提高台灣電影水準,應該要打破這樣的窠臼。
想提高藝術層次的國片。目前我的感覺是匠氣外漏,不夠真實,題材也太侷限。
一樣配上不可或缺的音樂,除了流淚的感動以外,就是缺了在心上烙下的不管是震驚、
悵然、悲悽、無奈、喜悅、會心一笑的印記。有時觀眾看的當下非常感動。
出了電影院,什麼就忘記了。因為打動人的不是故事本身。
相較大陸電影,有的拍一條狗、拍無事無成的人、拍礦工、拍自閉兒,故事題材非常
有針對性和批判性,但卻能帶領每一個人對社會對人性有更深層的窺探。國片我想
<不能沒有你>還是我看了批判性十足的好片!
陸片贏在格局和層次。而港片,贏在風格和技術。
當然最近台灣電影已經慢慢進步,但是進步速度和深度還是不及對岸。
對台灣電影我是愛之深責之切啊。私心希望台片加油!
今年影后陳湘琪演的<迴光奏鳴曲>
故事大綱看起來很吸引我,或許也能列入我之後電影教學的口袋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