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ovetina (顏回模式)》之銘言:
: 不是怕洗腦....是金馬獎真的很與眾不同,作為台灣最重
: 要(不是之一)的電影獎! 卻開放任何華語電影,難道不奇
: 怪嗎?不論日本奧斯卡 韓國青龍大鐘 香港金像獎都是
: 為獎勵本土電影產業設立的吧! 對於如此與眾不同的金
: 馬獎,坊間有異音也在情理之間!
: 最為兩全其美的方法,應該是另外設立專門獎勵本土電影
: 的電影獎,例如擴大台北電影節,把它辦的和金馬獎一樣
: 盛大甚或過之!獎座名稱也要重新設計,像柏林影展就叫
: 銀熊獎 威尼斯影展叫金獅獎,新的獎項也該如此才是,單
: 以台北電影獎 影帝 影后稱之,感覺就只是地方政府性質
: 的獎勵!!
: 該像古人所言以國士待之、以國之名器授之,才能使國人
: 感受到政府有重視本土的電影產業。
你的意見真的很正常。真的,真的,不過是一種出於情理之間的異音而已。
但是你無意間犯(?)了一個錯誤,你說 "把它辦的比金馬獎一樣盛大或過之!"
也許是這句話惹惱了那些金馬獎基本教義派吧!
金馬獎很重要,是華人電影界最公平、最有聲望的獎項,非常好。
但是目前 "金馬獎在台灣" 是完美的狀況嗎? 恐怕不是吧...
金馬獎在媒體上被重視的程度應該是台灣所有獎之最,但它至少有兩個很特別的點
:第一、台灣入圍的作品不多
第二、其他國家入圍的作品大家都沒看過
第一項顯示了台灣出品的電影在值和量上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第二項,台灣的戲院跟市場反應一直都是被美國片佔領的狀況,所有非好萊塢的
亞洲片歐美片等大多只會在台北的幾家藝術院線放映幾個星期...
大家既然都沒看過這些片,那對金馬獎的感覺,就是一個台灣自己辦的比賽嘛。
(金馬獎特殊的另一點是...很多片子都是先比賽,後上映。
所以觀眾對這些片都很陌生,想看只能自己把握之後上映的機會,或去租DVD)
所以沒那麼關注電影的一般大眾對金馬獎這個東西難免就會有一些疑惑,
為什麼一個自己家辦的比賽,自己人要得獎這麼難?!
然後再看得獎的是誰,若是香港人,就還好,畢竟台灣人對香港明星很熟。
如果是新加坡人,哇,意外,新加坡片很少看到呀。
但如果是中國人呢?那就有一點點別的想法加進來了..
如果中國人得獎又多呢,那麼可能會逐漸在觀感上產生異樣的感覺。
比如說:台灣辦的獎竟然讓中國人如此耀武揚威!
嗯.... 這種感覺,會很奇怪嗎?
中國長久在國際政治上欺負台灣,各種運動比賽,國際影展場合....數不盡的打壓。
因此,台灣人對於中國人在自己家裡又成了大贏家而感到反感,會很奇怪嗎?
根本超正常的啊。
你說那些得獎片,在中國其實是禁片,是小眾,跟打壓台灣的中共不是同一路的。
沒錯,我也知道。但對於電影世界沒那麼熟悉深入的一般觀眾而言,他連片都沒看過!
你說乾脆瑞典不要頒諾貝爾獎,法國人不要搞坎城影展了...這比喻對嗎?
諾貝爾獎和坎城影展是以全世界為範圍的大型盛會,金馬獎畢竟只是限定華人的獎。
況且,況且,這些主辦國家本身並沒有被某一個參賽強國處處打壓啊!
你說台北電影節已經是專屬於台灣電影的獎了,但是,維基百科說:「自2007年底,
台北電影節成為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影展單位,期望透過永續經營的
理念,讓台北成為一個更親切友善的電影城市..」
台北電影節就算實質上已經變成台灣電影最大獎,但在事實上,此獎隸屬於台北...。
而且台北電影節在媒體上的被重視程度與金馬獎確實有巨大的差別,作為一般觀眾,
搞不清楚金馬獎跟台北電影節之間其實負擔了不同的任務,這也很正常。
兩岸三地電影圈的電影人長久以來互相交流之下的默契和情感,為了一個華人最公平的
的藝術競賽而聚在一起,讓金馬獎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相當份量的獎,這是好事。
但這個獎在目前,比較像是華人電影工作者彼此之間的盛會。
但對於觀眾的意義,還不是很明確,畢竟這些參賽片都不見得能在中國上映,而外片在
台灣的上映日期也都是比賽完之後。這跟奧斯卡模式不一樣,奧斯卡應該是上映後再來
頒獎,所以觀眾都很有參與感,很進入比賽狀況。相對來說台灣觀眾在對外片不熟悉的
狀況下,會從民族情感出發而發出異議,根本也很正常。
難道說,在中國因素全面侵襲台灣的現在,台灣觀眾不能為了自己民族情感的理由而對
於一個其實是電影人聚會性質較重的比賽發出異議?
這哪是甚麼小鼻子小眼睛?
這是自作多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