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主權問題還是要解決
中國時報 【林思慧/台北報導】
台灣競爭力論壇昨公布最新的「台灣民眾國族認同」民調,即使中國人認同比例
驟降,但在太陽花學運後,仍有6成台灣人認為「泛中國人認同」 最能確保台灣
利益,過半數民眾贊成兩岸持續交流,反應台灣民意務實性格的一面。
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金源表示,為了爭取經貿利益或避免戰爭所凝聚出來的
「泛中國人認同」或「消極中國人認同」,帶有退而求其次的勉強、無奈意味,
不是長長久久、堂堂正正的大道。
林金源說,台灣人若基於務實考量而認同中國,是相當可悲又不可能產生積極性
戰略的「中策」(台獨是下策),想通了也接受了「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的立場,才能終止台灣的內耗,才會帶給台灣大開大闔格局。
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表示,日前由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
聯名發起的「大一中架構」並未談到兩岸主權問題,都認為「模糊是美麗的」;
但是主權問題若不能說清楚,或無法跟中國達成共識,「泛中國人認同」或「大
一中架構」,都是虛的民族概念,「兩岸分治」也會造成兩岸事實上的分離。
張亞中說,台灣民眾若希望務實處理兩岸關係,必須先務實地與北京就主權及治
權問題進行協商討論,取得相互都能接受的方案;由於民進黨的基本核心信仰是
兩岸主權互不隸屬,若改變這一點,就不是民進黨了,這也是民進黨一直拒絕或
阻撓兩岸政治對話和談判,擔心國共主導的兩岸政府在主權上找到妥協的方案。
張亞中指出,民進黨的「一邊一國」、「憲法各表」等主張、國民黨的「九二共
識、一中各表」,以及施明德的「大一中架構」都沒找到紅藍綠三方可接受的主
張;最好方案須以現狀為基礎,他曾提出「兩岸主權宣示重疊、憲政治權分立」
,只有在政治定位確定後,兩岸的國族認同才有可能逐漸產生重疊,也才能化解
兩岸認同的歧異。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406060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