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之後,兩岸經貿文教活動交流不受影響。根據台灣競爭力論壇調查,就經濟、
文教活動,約5成的民眾認為應繼續交流,其中以40-49歲的中年族群傾向繼續開放的比例
最高;而約5成20-29歲的年輕族群,則較希望放慢交流速度;60歲以上傾向全面停止交流
遠高於其他年齡層。
調查也顯示,在學歷方面,學歷較高者傾向繼續開放交流,以大學、研究所學歷來說,有
56%認為應繼續交流,但也有近4成認為應放慢交流速度;高中以下學歷者,則傾向全面停
止交流。
文化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忠山表示,學運至少讓台灣人認同中國人比例,下降5%到7%,更
批評學運不行體制內管道進行,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但絕大部分媒體持肯定態度,以渲
染報導方式,對中華民族認同具殺傷力,部分媒體甚至刻意「去中國化」操控,使兩岸關
係撕裂。
不過,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分析,後學運時期的台灣,兩岸呈現「短空長多」趨
勢。因仍有8成4民眾認為對中國的印象沒受影響而變化,也有4成3民眾認為兩岸關係發展
不受影響。
謝明輝也說,太陽花學運雖是以年輕的大學生為主要的組成份子,但對於兩岸關係開展,
高學歷族群「並非完全不理性」,受影響者可能是學歷低、年齡較長的族群,未來選舉時
,是國民黨可以掌握的契機與窗口。
中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06000815-2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