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彎下腰不恥下問才會受人尊敬!
http://61.218.233.198/journal/17/14.19/14-19page.htm
西青埔垃圾場的前世今生
文/陳月素
楔 子
肩負了高雄市垃圾處理重責大任長達廿二年的西青埔垃圾掩埋場,在1999
年6月29日卸下歷史任務,當年兩度掀起驚濤駭浪的垃圾大戰也成為過往雲煙,但退
居幕後的西青埔衛生掩埋場,在歷經四年多的完成面工程之後,正以一種熠熠耀眼
的光芒,逐漸蛻變為幅員廣大、綠意盎然的第二期高雄都會公園,成為淨化空氣的
都市綠洲,真正體現「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西青埔的前世
高雄市與橋頭鄉自1977年起與台糖公司合作,利用台糖公司靠近後勁溪及青
埔溝,面積約十多公頃,地形傾斜低漥的西青埔農場填埋垃圾,以改善甘蔗耕作條件
。在1979年以前一直是以下推式置填掩埋的曠野傾廢方式處理。1980年到1984年之間
則採三明治方式處理(一層垃圾一層土方)。
1983年市府另向台糖租借20多公頃低漥土地,正式規劃開闢高雄市第一座衛生
掩埋場,自1984年4月正式啟用,使用年限到1990年年底為止。1990年年底填平後,因
為高雄縣橋頭鄉民及高雄市楠梓區里民強烈抗議,使得高雄市面臨第一次垃圾大戰的
抗爭,經協調及提供多項回饋條件,得以繼續使用西青埔衛生掩埋場5年。
在 1995年年底使用期限屆滿時,為爭取焚化爐興建時間,不得不再延用3年6個月
,期間引發緊鄰的高雄縣市民眾第二次抗爭。歷經數月協調,所幸終於和平落幕,不
僅解決高雄市龐大垃圾的處理危機,也讓西青埔掩埋場有更充裕的時間由「醜小鴨變
天鵝」。
西青埔的努力
雖然西青埔掩埋場曾是附近毗鄰而居的居民難以忍受的存在,但它讓高雄市
龐大的垃圾量處理高枕無憂,不曾發生垃圾流落街頭的問題,實在是功不可沒,為了
減少民眾的嫌惡,不只是處理垃圾厥功甚偉,多項創新的環保措施更是全國無人能出
其右。
西青埔掩埋場是國內首創及唯一改採上推式單體法的掩埋場,具有壓實性最
好、工作性最佳、曝露工作面最小等優點,不但管理容易,現場操作安全,更減少臭
味及蚊蠅的產生。為了方便垃圾車進出及推土機等重機械操作,場區臨時道路採用中
鋼廢棄爐石舖設,多年來廢物利用了150萬噸的爐石,既解決中鋼事業廢棄物處理問題
,又替市府省下金額不貲的級配料經費。
西青埔掩埋場更嚴格遵守填埋3公尺垃圾層就覆土20到30公分的原則,截至封
場為止,已覆土一百餘萬噸以上,封場之後,進行整地、污染防治措施,除了層層覆土
夯實,最終還要覆土2公尺以上,以方便內政部營建署植栽綠化,估算起碼需要80萬立
方以上的土方,高雄捷運工程如火如荼展開,正好讓大量土方有最好的處理去處,不至
讓台北縣市之間曾鬧得不可開交的廢土大戰在高雄市重演。
西青埔的再生
1989年行政院核定「高雄都會公園開發計畫」,1991年6月內政部營建署變更
並徵收西青埔掩埋場做為高雄都會公園用地,原本棘手的垃圾問題有了搖身變成黃金的
價值與機會,這也是國內首例利用垃圾掩埋場開闢公園的示範。
依據規劃,高雄都會公園面積逾90公頃,橫跨高雄縣市,配合高雄市垃圾掩埋的
需要,分二期開發,第一期35公頃為動態活動區,第二期60公頃為森林植物區,依據都
會公園造景,以垃圾就地填埋加高,營造高低起伏的山丘,稱之為「青山計畫」。
第一期都會公園早在1996年4月17日開園使用,區域內有金雞日晷、游泳池、
網球場、大草原、戶外親水池、溜冰場、觀景平台、戶外劇場、蛇形花園及林蔭步道,
目前已有一百七十多種植物、六十多種鳥類,豐富了這塊原本讓人掩鼻而過的垃圾掩埋
場的生命。如今不論晨昏、不分季節,綠意盎然,蟲鳴鳥囀,蜂舞蝶飛。根據統計,平
日清晨與黃昏每天可吸引1,000人次到園,假日則有二、三千人,一年約吸引70萬人到
高雄都會公園或漫步、或運動、或觀察自然生態,或者只是單純的呼吸一口清新的森林
芬多精。
而第二期的都會公園規劃更令人期待!
目前內政部營建署的規劃內容已定案,預定斥資4億元,在市府環保局交地後,
以三年工期打造截然不同的都會森林。二期都會公園裡將有自然中心、多功能緩坡草原、
廣達12公頃的森林公園、標高49.5公尺的觀星台與眺景亭、5,000平方公尺的落日草原、
可供1,000人集會活動的戶外音樂表演場、生態池、青少年冒險歡察園、迷宮花園、地景
藝術、水景設計、跨越後勁溪與住宅區串連的景觀橋、沿著後勁溪闢設的河濱散步區、迴
廊、花卉台階、雕塑花架、濕地花園、熱帶花園、香草植物園、兒童花園、石景花園,以
及結合休憩廣場與雕塑的人工湖。
西青埔的蛻變
累積處理了900萬噸垃圾的西青埔掩埋場自封場之後,隨即進入復育期,總計花
費近8億元,分為三期分區展開完成面封閉工程,包括配合高雄都會公園的設計,依據規
劃的地形、地貌展開整地,另有獎勵民間投資興建的沼氣回收處理,以及發包施設格床式
擋土牆工程、垃圾滲出水管線埋設與收集系統、舖設不透水布、雨水截流設施,坡面截水
溝、地下水監測井、沈陷觀測點,再最終覆土二公尺以上,並且進行水土保持的植草工作
。
在垃圾滲出水的處理方面,市府環保局格外重視,不但施設收集系統及返送系統
,更埋設地下水監測系統,隨時掌控地下水水質,目前西青埔掩埋場的滲出水均導引到收
集井,再匯入貯留池,每天以水車約載運150噸的垃圾滲出水到五十五號碼頭投放口,流
入旗津中洲污水處理廠處理,另有150噸的垃圾滲出水返送到不透水布層下面,幫助垃圾
層發酵。
另外,在1997年5月場區西側及南側已有8公頃完成封閉工程,先行交由營建署植
栽,目前三萬株小樹苗早已茁壯成大片綠意盎然的樹林,隱約可看到未來垃圾山變成為蓊
蓊鬱鬱的森林的遠景。
如今分三期執行的全區掩埋完全面工程已近完工,原本光禿禿、飛沙走石的掩埋
場逐漸被百慕達草、百喜草、類地毯草等綠意盎然的植被覆蓋,同時也引進令人意想不到
的豐富生態。市府環保局預定最慢明年初交地給內政部營建署,早日讓垃圾場變公園的美
夢成真。
沼氣回收全國綠色能源範例
在西青埔掩埋場功成身退之後的後續污染防治工程之中,以沼氣回收再利用最具
有「物盡其用」的環保特色。
封場之後的西青埔掩埋場,粗估已容納了900萬噸的垃圾量,預估數量龐大深厚
的垃圾層分解後,沼氣產量豐富,以往為了處理沼氣,市府環保局必須在場區內埋設密密
麻麻的收集管及燃燒塔,所費不貲,如果40多公頃仍由市府出資埋管收集燒掉,經費猶如
天文數字,資源更是浪費。
為確保空氣品質及都會公園安全,因此市府環保局甄選可寧衛能資公司,以BOO
民間投資方式負責沼氣回收再利用,轉化為電力出售,預估最高發電量每月可達350萬千
瓦,市府環保局則省下龐大的設備機具、人事及維護費。這座全國規模最大的民間投資沼
氣回收發電的範例。
市府環保局給予可寧衛公司廿年的特許權,由可寧衛公司投資4億元,負責每50
公尺埋設沼氣收集井,利用沼氣來發電,當時市長謝長廷親自和能源寶寶們一起在啟用典
禮上啟動綠色能源石,讓掩埋了近900萬噸的垃圾所產生的大量沼氣,搖身一變成為能源
再利用的最佳環保範例。
自1990年4月29日正式運轉以來,第一年處理的沼氣量就高達一萬六千多萬立方
米,發電達2,680萬度,相當於減少近10,000噸的甲烷排放量或25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等於無形中減少近230萬輛50西西二行程機車一整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這個數量也相當
於11萬輛轎車行駛10,000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發揮的效果更相當於種植三萬多公頃
的森林。
市府環保局表示,掩埋場廢棄物會和土壤裡的微生物作用產生沼氣,沼氣含有高
濃度的甲烷,若未妥善處理,易出現垃圾場悶燒、爆炸等危險,而且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
氧化碳的24.5倍,對環境的危害相當大。過去該局曾設置沼氣燃燒站,將沼氣燃燒處理,
如今回收沼氣發電,將污染源轉化為再生能源,更具環保功能。
現在西青埔掩埋場已設有140口沼氣收集井,再集中到11座沼氣收集站,連接到
四座發電機組中發電,目前一年售電獲益近4,000萬元,預估沼氣產生高峰期會維持到
2009年。西青埔的沼氣處理發電有效使用率約八成,是國內四座掩埋場沼氣發電效能最高
的一座。
現階段預估每小時發電量為500萬瓦,相當於可提供高市7,000個家庭用戶一天用
電量,日後隨著沼氣產量的遞增,可擴增到七部發電機機組,發電量可達到9,500千瓦,
約是14,000戶的家庭用電量,有助於協助達成國際對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減量的要求。
環保署長張豐藤指出,這座沼氣發電設施不用花到政府半毛錢,卻可解決沼氣污
染,而業者則由售電中獲利,形成政府、民眾及企業三贏局面,以往西青埔掩埋場是附近
居民心中的痛,發出的陣陣惡臭及悶燒的威脅,讓居民嫌惡不已,現在沼氣能源化,未來
掩埋場又變成都會公園之後,附近房價會大幅提高,不但是都市之肺,也會是大家的「好
厝邊」。
※ 引述《Israfil (贖罪聖音)》之銘言:
: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90206 自由
: 被台北市長郝龍斌視為未來「綠色之肺」、「親水廊道」的內湖垃圾山清運工程,原訂去年
: 底竣工,後延至今年中,現進行二期安全設施工程,開放時間從今年中延至十一月。清運廠
: 商日前也回饋北市府,種植數公頃草皮、當季植物;不過,近幾個月卻爆發大片枯死,草木
: 不生,就連北市環保局、植物專家都說不出原因,如今得拖至明年才能開放。
: 市議員李建昌說,現在夏秋季節最適合植物生長,不解為何垃圾山景象如此醜陋、毫無生機
: ,地方也擔心,地底下是不是還有雜質沒清除?他要求環保局、專家學者查明,因若秋天過
: 後依然如此,這個斥資十三.七億元的垃圾山清運、綠化工程恐面臨失敗。
: 內湖垃圾山位於內湖蘆洲里、基隆河北側,記者實際走訪,發現表土層充斥碎磚瓦等垃圾,
: 有約超過一公頃的人植草皮、天然雜草呈現枯死;排水溝兩側、儲流池四周植被也一片死寂
: ,正屬於開花末期的「豬腳楠」稀疏,而春節綻放的「烏心石」、「平戶杜鵑」叢也相繼枯
: 黃瀕死,碩果僅存綠地僅有垃圾山頂,或「杜虹花」等少數新植栽。
: 環保局第四科科長郭國鑫說,統包廠商福清營造公司為回饋水土保持工程,日前種植非當季
: 植物,如小麥草較適合冬季生長,所以夏季枯黃;有些花草則種植於高灘地,可能因為該處
: 土壤太密、沒鬆動有關,也導致植物生長不良,「原因好難講」。記者去電福清並留下聯繫
: 管道,但至晚間截稿時間,仍無法取得回應。
: 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郭城植則說,早期垃圾山底下含有大量垃圾產生的沼氣,導致垃圾
: 山周邊的植栽長到一個程度就不會再生長,但目前無法掌握該處水質、土質,因此還需要進
: 一步研究才能釐清植物死亡原因。
: 預計十一月開放 又要延
: 李建昌調閱資料發現,垃圾山清除工程耗費十三年,總經費高達十三億元,去年預算一.四
: 一億元、前年則有二.三八億元,預計今年十一月要驗收開放,並打造為「第二個台北市之
: 肺」;原本合約未要求廠商綠美化,但廠商回饋鋪設植栽,想不到意外發現垃圾山植物種不
: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