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8日 04:10
舒子榕、林思慧/專訪
西方中國研究權威、牛津大學教授芮納‧米德(Rana Mitter)本周訪台,今日將在國史館
公開演講,揭開世人所不知的八年抗戰真貌。他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強調,中國的奮戰比
英國早2年,比美國早4年,但中國與日本戰後在英美人士心中,卻地位互換,日本從戰時
敵人變成冷戰資產,戰爭罪行沒有太多討論;這股怒火的歷史基礎,是中國積弱不振時期
,日本在本地區的驕縱霸氣所留下的記憶。
二戰遺緒 持續擴大
米德在《被遺忘的盟友》新書中,長達600頁的歷史爬梳,解析了中國與日本苦戰多年,
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犧牲近2000萬的人命,中國這樣苦難的抗爭經驗,接著深入影響了
21世紀亞洲之間難解的區域政治和糾葛。
二戰歷史對目前中日關係究竟產生何種影響?米德認為,二戰的遺緒十分強大,且其影響
正在持續增長;其中一個因素是「我們沒有解決二戰後在亞洲最重要的問題」,和歐洲不
同,中國、日本、台灣、韓國等重要國家,沒有機會一起談話、商量、解決歷史問題,因
此在國際結構方面,大國並沒有對東亞情勢達成共識,譬如中國的作用、美國的作用等。
米德說,第二個因素是歷史的問題,每個東亞的國家都對二戰歷史各有看法;在日本有左
派、右派之分,雖然有人承認日本在中國的戰犯,但有些右派人士卻不承認;這個看法與
中國差異很大,現在中國對這段歷史的看法還在變化、發展當中;台灣方面經歷過去30年
的民主化進程,有的看法與30年前相同,但有的看法已經起了很大變化。從西方的眼光來
看,這段歷史對現代政治有很大意義。
戰犯定位 日本歧見
米德寫到,中國抗戰的故事攸關中國如何崛起成為大國。在今天的國際社會裡,中國想要
以「負責任的大國」之姿出現,中國的分析家和外交官愛談中國曾經是同盟國一員,與美
、英、俄並肩作戰,希望把自己描繪為新秩序不可或缺、積極的一部分;今日,當中、美
關係趨於緊張時,中方就會說它在戰時的貢獻被遺忘了。
米德也提到,中國今天最吃緊的國際關係仍是對日關係,抗日戰爭仍是目前中、日摩擦極
重要的一部分;即使對於出生二戰之後許多年的世代,中國民族主義的驕傲,還是深受日
本侵略中國的怒氣所影響;但這股怒氣的潛台詞,是60年之久的仇恨、日本侵華戰爭的遺
緒。
難忘抗戰 中日摩擦
不僅如此,米德說,透過美、日安全同盟,美國從二戰以來即在亞太地區維持強大地位,
並把日本置於美國的防衛傘保護之下;中國也對這些安排不滿,有一大部分源自於中國認
為自己才應該是今天此一區域的主要國家;但這股怒火,其實也是日本在本地區的驕縱霸
氣所留下的記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28000925-2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