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二戰後的一些 平民 的想法(非官方),其實有文獻可以參考
或者是文學作品
以下引用 大江建三郎《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一書:
「初次遇上小孩子為什麼要上學這個問題,與其説是思索,不如説是強烈質疑。那是發生
在我十歲那年的秋天。當年夏天,我的國家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敗。這次戰爭中,核彈第
一次降落在人間都市。
因為戰敗,致使日本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那以前,我們小孩子,甚至大人都
受著堅信我們的國家裏具有強大力量的天皇是個“神”的教育。但是戰敗後,很顯然天
皇也不過是個凡人而已。
在戰爭的敵對國家裏,美國是我們最為恐懼,也最為憎恨的敵人。然而現在,它卻是我
們要從戰爭的傷害中重新站起來最依賴的國家。
我認為這樣的變化是對的。我也很清楚,與其讓“神”來支配著現實社會,還不如施行
民主,讓每個人都擁有同樣的權利更好。我漸漸感受到,我們不再有軍隊,不用因為有
了敵人就必須去殺別國的人(也可能會被殺),是個很了不起的變化。
戰爭結束的一個月後,我就不再去上學了。
直到盛夏之前,老師們原本説天皇是“神”,要我們朝著相片膜拜,還説美國人不是人
,是鬼、是野獸。突然,他們毫不在意地開始説著完全相反的話,完全不提之前的想法
、教法了。現在需要反省,只是非常自然地改口説,我們天皇也是人,而美國人則是朋
友。
美國駐軍部隊乘著幾部吉普車,進入位於森林山谷間的小村莊裏(我出生長大的地方),
學生們站在道路兩旁,搖著手制星條旗,大叫著“Hello”,夾道歡迎。那天,我離開
了學校,走入森林裏。
從高處向下望著山谷,吉普車像迷你的模型一樣,沿著河旁的道路駛來,雖然看不清楚
豆粒般大小的孩子臉上的表情,但確實聽到了“Hello”的叫聲,我突然流下了眼淚。」
基於大江的過去經驗,表示日本對於美國至少有兩種看法:
1.官方極力扭轉美國的形象(戰前說是鬼戰後變成朋友)
2.民間不是順從官方的看法,不然就是持相反意見
另外一個比較容易讓人理解的角度,其實可以從日本劇內容得知
《阿信》中就有演到戰後美國大兵和日本女人摟摟抱抱,還給小女兒巧克力
但是二兒子看到就直接大罵說這是不知廉恥的行為(提供和接受巧克力都是)
比較新的日劇如《糸子的裁縫店》可能就比較沒有那麼極端
不過還是有提到小時候系子和朋友都喜歡「戰爭遊戲」
還吵媽媽帶她去看戰爭電影,但後來大概是太無聊就沒有興致了
戰爭開始後就發現事情十分嚴峻
其中童年好友在戰後就自殺了...
所以關於這個議題,其實沒有那邊簡單二分法(喜歡或討厭美國)就能解釋
牽涉到日本官方如何宣傳和洗腦國民的想法
戰前說日本一定贏但戰敗後意見又急速轉彎......
可以見得受不了這種壓力自殺的人一定很多,或者就此釋懷接受美國的人也有
不管小說或戲劇,感覺上當時日本國民已經疲乏到無法思考這樣的意見對還是錯
趕快復興日本的經濟建設才是首要任務
一點意見
另外之前好像有人發表過為什麼日本人不對於二戰事件道歉的文章
值得一讀(但我現在找不到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