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推斷 蔣偉寧知道造假或涉入可能性不大 (UDN)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5535.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
學界爆發造假審查論文事件,引發外界好奇陳家兄弟涉嫌鑽漏洞的「同儕審查」(peer
review)究竟如何運作?長期研究「同儕審查」的台灣大學圖資系教授黃慕萱說,同儕審
查是學者升等最重要的基石,在大學、中研院、國科會、國內外期刊內可說是無所不在;
這套制度基於「人性本善」而設計,但有時審查者只是名氣大,並非真正了解該研究領域
。
黃慕萱表示,陳家兄弟事件在國內外學術圈都相當罕見,但韓國前陣子也曾發生類似事件
;通常一篇稿子丟出去給期刊後,期刊主編會找來兩名以上學者審查,審查學者會提供作
者修改意見,經修改認可後,才能登上該期刊。
黃慕萱表示,在學術圈內彼此合作是一件被鼓勵的事,有合作就會導致共同掛名,也不是
件壞事;但如果沒有存在合作事實,卻共同掛名,就是學界普遍無法接受的事情。
清華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羅中泉在臉書撰文指出,大部分的科學論文會都有
二、三位以上的作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與第一作者
(first author),其餘則是參與少數實驗分析、出經費,或是給論文寫作一點建議的「
掛名」作者。
羅中泉在文中解釋,通訊作者經常是整個研究計畫的主持人,必須對這篇論文負大部分的
責任,決定這篇論文作者名單有誰可列名;第一作者則是列在作者名單上的第一個人,是
實際從事大部分實驗與分析工作的人,通常是研究生或是博士後研究員。
羅中泉表示,他從陳震遠被撤銷的60篇論文的作者名單中發現,絕大多數的論文都會有陳
震遠與弟弟陳震武其中一人在作者名單,但僅有一篇論文兩人名字同時出現,造成兩人平
時關係並非密切的假象。
羅中泉認為,從實務經驗來看,蔣偉寧共同掛名的五篇論文中,他並非第一作者也不是通
訊作者,且這五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都是陳震武,合理推斷蔣偉寧知道造假甚至涉入其中的
可能性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