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yan0222 (也無風雨也無晴)》之銘言:
: 每次只要有自殺新聞,往往就會看到兩句話。
: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 『請再給自己一個機會 』
: 會去自殺的人,要嘛就是被問題壓垮了,要就是身心理無法面對,或想逃避。
: 結果要勸人別自殺的說教人,還在講,你死了,問題還是沒解決哦。
: 人都要離場了,這些陽間的鳥事,是要怎麼說服想自殺的人?
: 就像今天被壓榨到不爽,已經要離職了。
: 慣老闆還裝沒聽到:『公司接下來訂單滿載,你要更加努力喔。』
: 另外,會自殺的人,就是已經覺得沒有希望,沒有機會了。
: 結果現在又補人一腳『你要再給自己一個機會喔』
: 都已經了無生機了,你還告訴他,你要自立自強喔。
: 一個吃不夠,你可以吃兩個。
: 有沒有,這些勸人不自殺的廢話,是怎麼產生的八卦?
: 這些話明明就蠢到極點,為何各機關,媒體,還是一直在用?
因為這樣講最輕鬆,而且可以凸顯自己的道德感和同情心,
還可以不用承認自己其實不知道怎麼辦。
另外,「我想自殺」背後可能也隱含了一種訊息:「我受不了」,
這樣子的訊息會帶動聽者聯想到一種想像:
「我在這種環境中打滾這麼久,都沒有去自殺了,你憑甚麼叫?」
事實上,這種看似簡單的說法,其實是一種無力感的宣洩。
不只是對「他想自殺」這個問題沒有立即的解決辦法,也對自己的處境莫可奈何,
這樣子雙重的困境造成的無力感。
所以這種簡單回答背後隱藏的訊息,其實是整個社會處在一種浮躁的無力之中:
「我活著沒有目的,我活得不像是我,我想要被尊重」
所以,事實上這種無力,是對生活的困境所做的一種無力的宣洩。
如果我們探究一下這種無力感,會發現很大一部分來自於
「我活著要幹嘛」這樣子的問題沒辦法被解決,或者更根源性的,
我連活著的這個自己是誰都不知道,我活著好像漂在水中,沒有根,沒有方向,只能順從
我的一輩子好像就只能這樣子,不管做甚麼都沒用。
「不知道自己是誰」這樣子的困境,家庭心理治療師會說:
「我們小時候的被遺棄感、因死亡恐懼而造成的抽離、把父母當神,而將對父母的批評
內化成對自己的批評,以及最開始時的內隱記憶,所內化而成的自我形象,由於上述的
這些因素,導致了我們面對自己有困難。」
講簡單一點,就是我們自我在還沒完全發展成熟的時候,我們就被迫成熟,
而使得我們必須創造出一個虛假的自我來假扮成熟,以及承擔家庭的問題。
這個虛假的自我可以使得原本瀕臨破碎的家庭系統維持穩定,
也可以讓我們不用去面對那些我們不想或不敢面對的東西,比如說幻想破滅、死亡等等。
我們在還沒學習如何面對痛苦的時候,就被迫面對痛苦,而且沒有人教我們怎麼面對痛苦
面對自我就變成了一種恐怖的事,而當我們不知道真正的我是誰,
那種感覺就好像我們心裡面長了一個大洞,而我們不管做什麼,都沒辦法把那個大洞填滿
上述是家族治療的觀點,如果對這些論述,以及該怎麼做有興趣,可以參照:
《家庭會傷人》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016504
另外,實際的做法其實很簡單,
你要弄清楚自己是誰,沒有別的做法,第一步就是我們必須承認,而且真正相信一件事:
我們不是完美的。
完美只是我們想像中的我自己,但是現實中的我還是我
理想中的我,和現實中的我兩者並行,這樣的結果並不衝突
我們可以有個理想的形貌,但是不要忘記,現實中的我們才是現在這刻真正的自己
在這種承認之後,我們必須要接受自己會受傷,以及檢視自己怎麼看自己
去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什麼,或者我認為我是什麼
把自己的信念找出來,去檢視自己的信念,
只有在了解自己怎麼看自己以後,才能繼續下一步:挑戰自我信念
這裡有本書我想推薦,跟檢視自己的信念有關:
《快樂是一種陷阱》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016173
然後,額外地,我們或許可以找到另外一種看世界的眼光。
當我們不再用某一些角度來看自己,比如說「我怎麼那麼笨」「我就是沒救了」,
反過來,當我們能夠完整接受自己時,我們就會發現一種新的看法:
全面而整體性的看法
在這種看法中,我們就是我們,不論是好、是壞、是胖、是瘦、是健康、是不健康,
這都無關緊要,我們就是一個整體,「我」只是一種我們帶著走的工具。
這時候,我們不會再用好或不好這樣子的標準來看自己。
關於這點,布伯的第一章講得很清楚(就是布伯所說的「我-你」關係):
《我與你》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372487
不過這本書不好讀,要有一點哲學跟英文語系背景。
總結一下,人類社會沒有一個現象是單純的,每一個行動必然有其牽涉
認真觀照自己,除了能減少對自己的傷以外,也能讓自己更為開放
或許最重要的是,我們能藉由這樣子的過程,逐漸地尊重自己,
也尊重與我們共同生活的每一個生命。
這樣,我們就不會再輕而易舉地,說出「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樣子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