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immy5680 (會飛的企鵝)》之銘言:
: 原文恕刪。
: 嗯...我曾經看過大量關於"姜維北伐"利弊的筆戰,
: 但是認為北伐策略本身無可取之處的倒是不多。
: 蜀漢北伐,對外來說是爭取戰略主導權,
: 對內來說是轉移派系內鬨焦點、凝結國內共識,
: 歷來研究所知不外乎如此。
其實蜀漢的立場最基本的就是抗魏北伐,
劉禪雖然是神主牌,但他在最終決定投降以前,
想的可是遷都再戰(南中/永安).
問題出在於手法,有積極派(姜維,陳袛)的,也有練兵派(費禕,譙周)的,
劉禪本人在這兩派之間游走,誰在朝堂上講話大聲就偏哪邊,
不管是積極派系的還是練兵派系的,都是劉禪的雙翼.
: 諸葛亮北伐的次數不多,每次打完都努力回復國力再出征,
: 且在第一、三次北伐取得實質利益(第一次遷人口,第三次打下兩個郡),
: 並未徒然消耗國力。
諸葛亮本身並不是很密集做大規模北伐,
五次北伐之中,規模較大的是第一,四,五這三次,間隔是2~3年,
中間外包一個曹真伐漢中的防衛戰,
但這屬於內部調動(李嚴從江州調漢中,只有魏延反打出去有個局部勝場,魏軍主力自退),
第二與第三次北伐間隔很短,但這兩次的規模也相對小,短期決戰,
有著力求在不和曹魏主力(曹真,張郃)碰上見好就收的態勢.
但姜維在掌控北伐兵權以後,北伐頻率是勝過諸葛亮的,
雖然有著打爆曹真生前留下來的防衛線(洮西大捷)的戰績,
但司馬昭主政以後馬上就把那個缺口填得更密,
而且曹魏也沒啥動搖國本的內亂給姜維插針了.
: 至於孫吳,不能發起常態性的北伐主要是內部和南方的問題,
: 而且明明就打了五次合肥之戰,末期陸抗也曾攻破倒戈的西陵城,
: 並非無意北伐,而其滅亡較晚也和較少北伐無關,
: 單純是國力大於蜀漢、而地利和蜀漢相當而已。
其實更遠的問題是戰略無法實行,
呂蒙生前的戰略並不是只有拿下關羽所駐的荊州,
而是趁勝打下整個三峽佔領白帝,再趁曹魏內部混亂拿下襄陽,
營造類似後來東晉的偏安態勢,
但呂蒙拿下荊州就去世了,接著呂蒙點名的將領也相繼過世,
孫權看來是對呂蒙的戰略半懂半不懂,
之後的舉動是亂槍打鳥,然後也找不到可以接替呂蒙戰略之人,
只好變成後來這種重點鎖在長江幾個大城市進行防衛的被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