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mpph (煥黯)》之銘言:
原文恕刪
繼續認真回,原本想內容從普魯士公國的成立,延伸到普魯士王國的誕生(1525-1701)
但是最後決定要先離題談一下當時西歐的「國家」是怎麼一回事……
=================以下正文====================
那時的土地,由於歷經了數百年的封建制度,因此上面似乎已經按照地理概念
用隱形的線畫好了一個個公爵、伯爵、男爵領等等,這就是所謂的「法理領地」
用圖來說的話就是這樣(簡圖,莫怪)
http://i.imgur.com/YGU26vS.png
假設這是一個王國
http://i.imgur.com/hbpXuXT.png
A、B、C都是法理公爵領的疆域
http://i.imgur.com/mdGtljy.png
每個法理公爵領再畫幾個法理伯爵領
假設沒有其他因素,按照這樣來看,在最乾淨的情況下
這個王國就有一國王,直轄ABC公爵共三人,每個公爵再各自直轄自己分內的伯爵等等
一路往下封
當然,各級貴族都有自己的直轄領,不然光桿司令沒人理
但是
經過數代的宮廷鬥爭、家族絕嗣、通婚、革職、外國干涉、繼承爭議等各種因素後
實際的疆域可能變成這樣
http://i.imgur.com/1pSHTgX.png
如果再加上各種自由市、男爵領……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字:亂
之所以會變成這樣,是因為當時的狀況近似於「土地劃好放在那,看誰拿到統治名義」
以A公爵為例,如果把他的頭銜寫開,會變成
「A公爵、乙伯爵、庚伯爵、丁伯爵(分掉了)」
這才是他用以統治4塊地的名義
而不是「A公爵,然後我地大我超強」
但是有法理公爵名義的B公爵,可能勾結C公爵或國王甚至外國來跟A公爵討丁地
又或者A公爵大女兒嫁給C公爵的兒子,結果A公爵沒有男性繼承人,C公爵就會用A公爵的
外孫為名去對A公爵的二女兒,繼任的A女公爵宣戰要A公爵頭銜......
或者繼承法不夠集中的時候要諸子均分,然後貴族領地就解體等等
繼承權、宣稱權一路玩下來,早期幾乎每個國家都有一大堆根本跟自己勢力範圍不鄰接
的土地,但是他們還是樂此不疲的繼續通婚、弄宣稱權,然後要地
他們之所以這樣搞,是因為當時人對於國家主權的想像完全不同於現在
就現代主權國家的看法,雖然明知不可能,但是理論上國家對玉山山頂或是彭佳嶼的控制
力,應該跟在中正一分局或是總統府前面等量
只不過當時人們的想法中,國家主權是在以各級貴族為中心,成同心圓散佈出去的
所以整個國家內部就是大大小小各種同心圓的總和
至於那些空白地帶……帝力於我何有哉
既然實質管領力註定無法擴及每塊土地,那國土散漫又有何關係?
反正中央都管不到
整個歐洲,除了少數早早對內加強王權的國家以外
可以說一直到法國大革命為止,尤其是德意志地區,就是這麼一大串國土犬牙交錯
然後用熱狗與子宮來擴張的歷史
其佼佼者就是哈布斯堡家族
大家在高中課本上可能只看過一大塊奧地利(或是奧匈帝國)
但是如果要把全頭銜寫開的話……
直接丟照片比較快
http://i.imgur.com/Nyvz6jc.jpg
(雖然有些是虛銜,但不多)
=====================================
最後,之所以講這些,是因為
從1525年普魯士成為世俗公國到1701年普魯士王國誕生,其用以擴張土地的基礎
「都是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