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 天下出版社很愛出這種"歌功頌德"的書
XXX上哈佛 XXX進MIT
這女生的老爸叫洪迪光 很有名的建築師事務所 在台北政商關係良好
住的是冠德社區 在信義區
如果主角的背景像是這個小孩
http://ppt.cc/bnUM http://love.children.org.tw/storyinner.php?id=9
"國小六年級的小弘從小與阿嬤相依為命,四歲時家庭失和父母離異,
之後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後就鮮少探視小弘,阿嬤獨自一人扶養小弘長大
阿嬤患有糖尿病及眼疾,每日皆須施打胰島素兩次,阿嬤患有眼疾看不清楚,
加上手會不時顫抖無法持物,小弘每天得親自餵阿嬤吃飯吃藥。
成績優異的小弘今年考上多所不錯的私立中學,他曾向阿嬤表示想念心目中的第一志願,
但家中經濟狀況不佳,實在無力供應昂貴的學費,畢竟連買一套中學制服,對家裡來說都
是
很大的負擔了,何況是私立學校的學費。"
我想應該會更勵志吧!
※ 引述《amix (^^)》之銘言:
: 麻省理工以臺灣女生洪瑀名字命名一新行星
: 【大紀元2014年09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2010年臺灣
: 北一女高三學生洪瑀,在Intel國際科展勇奪第一名,高中畢業後如願進入美
: 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就讀的她,MIT讓一顆新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 今年洪瑀剛取得MIT大學電機系學位,進入MIT研究所就讀的她,已得到
: Artsy公司優厚的工作。洪瑀勇闖MIT追夢的故事,背後有一位開明的老爸洪
: 迪光,他凡事鼓勵孩子嘗試,相信「家庭應該是孩子追夢的後盾」。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是諾貝爾得主的搖籃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861年創立,是諾貝爾得主的搖籃,曾培育過81位得獎者
: ,比哈佛大學40人,多達一倍。MIT研究所以往收過上百名臺灣學生,但大學
: 部錄取的臺灣學生屈指可數。
: 洪瑀新書《星星女孩遇見MIT》日前發表,書中提到MIT很重視學生創意及在
: 志工方面的表現。洪瑀申請時,將在校得到的400多張獎狀和文件寄出,在
: MIT面試時,對方還難以置信地問她:「妳做了這麼多事,還有時間睡覺嗎?
: 」
: 洪瑀的父親是建築師,她從小就展露繪畫的天賦,從畫卡通人物,到接觸水
: 彩、油畫,並曾拿過一些金牌獎。她也很小就跟電腦結緣,國小有一天經過
: 住家附近的資策會科技大樓,看見暑期電腦資訊課程開設動畫、網頁製作,
: 電腦組裝等內容,她就回家跟父母表達想參加的意願。
:
: MIT學生清楚未來人生目標
: 2010年在英特爾國際科展中,洪瑀和同學林季潔以「鐵硒超導奈米顆粒製程
: 及物性分析」拿下化學類團體組 金牌,她能得到英特爾國際科展一等獎,
: 獲得中研院院士吳茂昆的大力協助,提供實驗室讓她們使用。
: 洪迪光鼓勵孩子有能力要回饋社會
: 洪迪光對女兒的教育,維持著傾聽與開放的態度,凡是孩子有興趣的事物,
: 都鼓勵孩子嘗試。他要求,洪瑀和兩個妹妹一定要具備「英文、口才與電腦
: 」三個能力,對於學業的表現,則很少給她們壓力。他表示,對於家長來說
: ,洪瑀快樂學習的成長經驗,也可以提供一些教養孩子的參考。
: 他分享,「投籃理論」,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要鼓勵孩子勇於挑戰自我
: 、多參加比賽,就算是失敗也沒有關係,只要勇於出手,一定會有收穫,「
: 家人始終是孩子最有力的後盾」。他也分享,「口渴理論」是避免強迫孩子
: 學習,讓孩子自己發覺所需,轉換成學習的動機,「就像渴了會找水,不渴
: 時給她再多水都沒用」。
: 洪迪光表示,他最想教孩子的是懂得愛人與尊重自己。從小他就鼓勵孩子尋
: 夢、追夢、圓夢,但是也經常告訴她們,這一切最終的目的,是發揮生命的
: 價值,不論是成為明燈、大樹,或是橋樑、雨露,最重要是為社會帶來貢獻
: ,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變得更加美好。「我經常鼓勵洪瑀,未來有能力的時
: 候,一定要回饋這個社會。懷抱著這樣的理念去追夢,妳的步伐才會邁得更
: 踏實。」
: 記者會當天邀請許多民間關心教育的企業與基金會代表、北部多所高中校長
: 共同出席,包括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馬玉山、執行長馬銘嬭、奇哥企
: 業董事長陶傳正、公益平台基金會執行長蔡慈懿、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副執
: 行長米君儒、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馬蕙蘭、前北一女校長張碧娟、建
: 國中學校長陳偉泓、臺大財金系教授陳明賢等人均出席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