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分類械鬥很多種,除了漳泉還有閩客,甚至執業的械鬥。
清領台灣消極治理,沒有設省,是福建省轄下。
追究原因就是吏治不臧,民眾發生衝突時只能私下解決,最後變成打群架。
其實統治者也樂見族群衝突,並且以族群間的矛盾作為鞏固統治權的武器。
閩南人起義(或說造反),就利用其他族群去平定。
然後再封個義民、忠義...
褒忠鄉、嘉義...都是官方獎勵民間平定叛亂的封號。
所以.....我覺得義民這個信仰是有爭議的。
是義亦不義,很難說...當然在那個動盪的時局,保衛家園都是義舉。
※ 引述《SoSo5566 (↖☆煞氣a颼颼★↘)》之銘言:
: 漳泉械鬥
: 從175X年打到186x年
: 一百多年都在打
: 牽連到的還包括客家、廣東、平埔族人
: 外省在台都到第四代了 血統上都差不多船過水無痕
: 為什麼大家都只在乎光復之後本省跟外省的衝突
: 卻沒聽誰在分自己講的台語是漳州腔還是泉州腔
: 有沒有這段精彩的大亂鬥歷史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