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看到黨紀就見獵心喜,完全沒有去看清楚現在這個狀況
跟當時要求黨意不可凌駕民意的情形
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第一:剛性政黨並非台灣特有,事實上內閣制國家大部份是剛性政黨
不過,台灣的情況更為特殊,因為KMT擁有富可敵國的黨產
KMT用取之無道的黨產來經營組織、資助黨藉立委、得到選票
藉此操縱立委
這一條利益鍊從最開始就不是正當的
國民黨黨紀的控制力來自於龐大的黨產,黨產來自己竊取、強奪屬於國家的財富
而民進黨黨紀的的控制力則來自黨的名聲、黨主席的威信、黨在地方的經營等等
無論是什麼,就是沒有不當黨產這一條
第二:所謂黨意凌駕民意,這句話的背景是民間要求服貿被實質審查的時候
那時所有的民調都指出,民眾希望服貿得到實質審查
而並非支持馬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過,或者可以審但「一個字都不能改」
因此黨意確實凌駕民意,有確實的根據
那麼現在這個選議長的情形,投DPP的自然是希望能授予DPP更多的權力
結果你DPP卻不把握,那反而才是背離民意吧
如果有人覺得這個推測不妥,那請你拿出民調來吧
第三:服貿牽涉全台灣1000萬勞工的未來,這可不是地方事務
地方市議會議長誰來當,對民眾都不會有特別的影響
這難道是影響重大的服貿可以相提並論的?
一個重大法案不能只憑剛好過半的民意支持就通過
必須得到更多的認同,那麼這個共識才會穩固
否則國家將有分裂的危險
況且服貿根據民調,大部份人也不支持國民黨的做法